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要论阅评 正文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浙江记者踊跃下基层

 

      编者按 今年8月以来,根据中宣部等五部门和浙江省委宣传部等部门的要求和部署,我省新闻战线的采编人员迅速行动起来,投入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去。各新闻单位广泛开展建立基层联系点活动,积极开办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专题专栏,深化“新闻扶贫”、帮困结对等举措。为反映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采访、实践的体会,宣传先进典型,及时总结经验,本刊从这期起开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栏,希望采编人员积极来稿,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述经历、谈体会、荐典型,展示“在路上”的风采,分享收获的成果。

      火热的八月,火热的实践。
      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工厂车间,伴随着一队队记者走向基层、深入群众的忙碌身影,一篇篇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新闻,一个个细述百姓故事的报道迅速登上了报纸、电视、广播、网站的重要版面和时段,犹如一股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深入基层,到现场到一线,新闻才有源头活水;贴近百姓,甘当群众的学生,作风、文风才会焕然一新。

      离开都市,抛开鼠标,来到基层广阔天地
      漂洋过海的渔老大、敬业苦干的养路工、起早摸黑的菜贩子、终日奔波的外卖员,这些往日默默无闻的“平头百姓”居然成了浙江日报头版的新闻人物。从8月24日开始,浙江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开出“走基层、听民声——现场新闻”专栏,在要闻版组织策划《亲历——来自基层联系点的报道》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版。一组组来自全省各地城乡的现场新闻,一个个源于各行各业的鲜活报道,清新的语言,生动的故事,秋爽时节给广大读者带来一股自然清新的扑面春风。
      基层是新闻工作的广阔天地,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真正老师。新闻工作者只有扎根群众、扎根基层、扎根一线,新闻报道才能汲取丰富营养,新闻基业才能“根深叶茂”。自8月9日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部署“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浙江新闻战线的同行们纷纷走向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来到基层第一线,来到群众中间,用心感受民生民情,用情抒写百姓故事。
      8月19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召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动员会,全体采编人员迅速行动。连日来,浙江日报启动实施了采编人员走访基层联系点、组织记者小分队蹲点体验生活、健全基层兼职(挂职)锻炼制度、组织新闻惠民服务、“现场新闻大赛”、开展开门办报等10件实事。
      浙江广电集团按照“细化、具体、可操作”的要求,在全省范围内设立100个涵盖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基层联系点,作为新闻工作了解民情舆情的“新渠道”、报道基层实践的“新窗口”和锻炼队伍的“新平台”。浙江卫视在“浙江新闻联播”中加大了“来自蹲点一线的报道”的播出密度,增加播发全省城乡一线的消息和报道。浙江之声在其主要新闻节目“浙广早新闻”中特别开辟“来自基层的报道”专栏,采制播出了《乡党委书记季欣林的最后七个月》等一批专访节目。
      浙江在线闻风而动,在网站的重要页面、显著位置,精心策划,重点包装,集中推出了一批以基层民生为主题的新闻专栏,每天还在首页发布记者在基层发来的稿件。
      钱江两岸,地市党报和都市报、专业报也纷纷行动起来。
      “最鲜活的新闻来自基层,最生动的语言出自百姓。”8月31日,在浙报集团“佳友民情工作站”挂牌仪式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浙江省优秀新闻工作者俞佳友道出了自己的心声。秉承“新闻为民,与你同行”的宗旨,倾听民生民情,关注百姓冷暖,8月9日开始推出的“佳友民情快车”运作一个半月来,深入一线采写刊发了30多篇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的报道,既有解决农民卖桃难、喝水难、卖粮难的难题,又有为山区村民开通邮路、圆山区孩子进城梦的实际举措,深受读者的好评。
      实践证明,越是和基层群众联系得紧密,媒体就越受欢迎。而脱离群众、远离基层,媒体就如“无水之鱼”。同样,记者只有经常深入一线,与普通群众打成一片,不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才能写出传递人民心声的新闻作品来。走进基层,深入群众,是新闻工作者记录伟大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新闻事业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所在。
      “怎样做一名好记者?那就是要下基层、接地气,做百姓的亲人,走进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声音,因为人民群众才是新闻工作的根!”刚从浙南山区下乡归来的俞佳友一脸黝黑,短短一席话言简意赅,掷地有声。

      放下身段,倾听民声, 寻找新的激情活力
      ——采访路径,从远距离到近距离、零距离。
      曾几何时,少数记者只是泡在会议上“听”新闻、点击鼠标“摘”新闻、坐等通讯员“报”新闻”,不仅感受不到群众的冷暖疾苦,更达不到舆论引导的效果,结果只会离群众越来越远。记者只有接“地气”,报道才能有“底气”有“灵气”。
      杭州日报社记者周涛选择了远离都市的富阳市湖源乡窈口村作为自己的基层联系点。从城里来到乡下,对农村、农民从远距离的了解到近距离关注,再到零距离接触,一来二去,很快与乡亲们混熟了。他结合当地实际做出了针对性的报道方案,以新闻报道帮扶当地农家乐发展,一年四季不定期滚动式策划推出。视野宽了,点子多了,新闻线索源源而来。在报社持续报道关注下,这个只有百把人的小山村现已成为当地知名的乡村景点,已接待游客16000余人,每逢双休日客人爆满。记者走向基层,与新闻的源头更近了,与群众的心贴得更紧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大。
      ——采访手法,从依赖高科技手段到面对面交流。
      很多人对足浴这个行业很熟悉。然而,今日早报记者徐静休对足浴工的理解,可谓“入骨三分”了。在今日早报组织的记者“走进财经第一线”的活动中,徐静休报名到杭州吴山广场附近的一家足浴店试着做起了足浴工。连续几天的切身体验,徐静休与那些素昧平生的修脚工、按摩师交上了朋友,聆听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酸甜苦辣。在师傅手把手的辅导下,徐静休还像模像样地学起了足道技艺,从头到尾尝试做一整套足部按摩。“过去,我们对足浴工知之甚少,即使去采访也是蜻蜓点水,现在亲临现场感受他们的每一个劳动细节,实实在在融入这一群体,看一眼他们手上厚厚的老茧就知道他们的艰辛。”
      如今,尽管记者手中拥有了诸多高科技工具,电脑、手机、微博、QQ,使得日常采访“多了眼睛”、“长了翅膀”,但是往往缺少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也缺少身临其境的切肤感受,让许多报道亮点顿失,逊色不少。而今置身基层一线,记者面对火热的现实生活,与主人公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再依赖高科技的“遥控采访”、电波联系,与采访对象面对面,真情实感一目了然。
      ——采访作风,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回应群众关切。
      “你为群众付出多少真心,群众就回报你多少真情。”新闻前辈的话语说得在理。把笔触伸向平凡人家,把镜头对准普通百姓,在一线在基层,记者们自觉站稳群众立场,真正增进群众感情,切实强化群众视角,主动回应群众关切。较之以往,记者们的作风更加扎实,他们的感受更加真切。从9月2日开始,浙江日报推出“乡村微日记”,以微博的形式,刊登浙报集团12路年轻记者奔赴全省12个欠发达县的贫困乡村蹲点采访的所见所闻和心灵感悟。“山里人,山里事”、“偏远乡村看民生”、“农家生活并非农家乐”、“致富梦满山乡”,一幅幅来自山区乡民生活起居的场景生龙活现,一个个寻常百姓创业致富的坎坷经历跃然纸上。细细读来,读者对新闻报道的信息接受从单一的被动阅读,到全方位的融入、感受;字里行间,记者与读者一起互动呼应,情感与读者同时起伏。你看,下乡的记者在房东家里学习养鸡、做辣椒酱,跟老乡上山采香榧,替村里的“豆腐娘”磨豆腐,爬进地窖帮老乡养蝎子……那些难忘的画面,那些生动的细节,读者阅后不忍释手。

      选择平实,远离乏味,写出亲切可读报道
      诸暨乡村白血病患者的自强故事、江西“小候鸟”在杭州的快乐暑假生活、湖州“道德医生”进社区的幕后新闻……这个火热8月,人们欣喜地发现,报纸上、荧屏里普通百姓的故事多了,基层小人物的镜头多了,来自街头、田间的声音越来越响了。作风决定文风,文风体现作风。只有到基层一线的广阔天地去纵横驰骋,才能闻到大地的真实气息;只有靠细节和现场说话,才能写出家书般亲切可读的报道。
      ——短、新、实,群众语言更鲜活。
      翻开8月27日浙江日报第一版,《铁牛支农到田头》、《六千番鸭搬新家》、《巡回法庭进山村》,一组三篇“走基层,听民声——现场新闻”引人注目。来自一线的记者分别发回的现场新闻,寥寥不过二三百字,语句简练扼要,细节刻画生动,人物、场景栩栩如生。浙江日报开展的“现场新闻"大赛严格规定每篇稿件字数控制在600字以内,要求记者以生动形象的写真手法和”短、小、实、新“的语言,展现来自现场的新闻。“近日里,我给自己立了个尽量去遵守的规矩——每段文字不多于140字。为什么是140字?因为这是一条微博最多的字数。”一位浙江日报记者有感而发。他坦言,以前写稿,常常一激动就没完没了,长篇大论,回头一读却不知所云。连自己都被绕进去了,读者能幸免吗?控制在140字以后,发现简单的道理讲得更清楚了,复杂的事情也好讲解了。“总之是一句话,写者轻轻松松,读者清清楚楚!”走进基层天地宽,群众语言灵动鲜活,信手拈来,成了记者笔下自觉的常用语。
      ——真、细、近,大众视角更耐看。
      “每个人的脚都是有表情的,在某些特定场景下,也许比面部表情更有说服力。这个夏天,我们注意到了这样一双双生动、会说话、有意味、有性格的脚。”钱江晚报百名记者下基层发回的一组《这个夏天他们的足印》牢牢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养路工的这双脚每天与沥青“战斗着“、老菜农的这双脚早已熟悉了泥土的温度、装卸工的这双脚挣着属于自己的好日子、无臂男人的这双脚篆刻出他的生活、沙滩排球姑娘的这双脚跃动着“黑天鹅”的执着、电力工人的这双脚至少还能透口气、淘女郎的这双脚其实最怕高跟鞋、11岁男孩的这双脚追逐的是全家的舞蹈梦,故事生动,细节详实,让读者过目难忘。走出办公楼,走进百姓家,晚报记者把身段放到最低,把视线放到最微,将一个个平凡人物普通的生活情节与时代背景无缝对接,娓娓道来。八个人物八双脚,独特的生存经历和日常故事十分耐读,字里行间可触可感的记者情绪,跃然纸上。许多读者看了这组报道纷纷叫好:“八双脚八个故事,感谢晚报记者为我们提供了耐看的报道!”

 

来源: 新闻实践 作者: 章瑞华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