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转改”——媒体的自觉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毛泽东1943年说的这句话,一直成为党的群众路线的经典阐释。
若干年前,读到法国一位传播学者写的书,书中却引了这句话来诠释新闻——所谓新闻,其原理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我们的新闻工作必须遵循党的群众路线,在此就有了双重的理由:一方面,我国的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必须无条件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另一方面,作为以报道新闻、传播新闻为己任的新闻媒体,群众路线本身是融入其工作之始终的——简言之,如果不能很好做到“从群众中来”,你的新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不能很好做到“到群众中去”,你的新闻也就失去了传播的意义。
当前,一场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为内容的活动正成为我国新闻界自身的“新闻”。这一活动在所有的媒体呈现,并为社会注目。群众路线和新闻原理,可以说正是开展“走转改”活动的逻辑起点。
显然,“走转改”理应成为媒体的自觉。
二、走基层——直溯新闻本源
如果说,社会是一座金字塔,那么,基层就是其最为广硕厚实的基座。
大众传播媒体自它诞生之日起,新闻便与基层、现场、一线紧密相联。尤其是作为“旗帜”、“号角”的无产阶级新闻,更把聚焦基层、聚焦人民群众作为自觉的追求,并形成优良的传统。所以说,走基层,就是直溯新闻本源。
“走转改”,作为一项活动,是当下统一部署和开展的,但走基层却是许多有作为的媒体一直在做的。无论是建立记者基层联系点,还是媒体开展结对帮扶,一些新闻单位已坚持做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比如“为民记者”俞佳友,其事迹之所以感人,就因为他坚持扎根基层数年如一日,不辱使命,真诚为民办实事。
当然,下基层,作为当下全国新闻战线的统一行动,更有其现实的理由。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目前我国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又面临矛盾凸显期。要应对挑战、追求发展,更需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大到治国方略,小到一项具体政策,群众欢迎不欢迎、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通过记者的一线采访、基层调研,可以得到如实的反映。常言道,“屋漏在上,知之在下。”假如记者不深入基层、置身“屋”外,则无从知道、因而也无从反映“漏”在何处、如何补苴。而一个游离基层、脱离群众的媒体,既有负于桥梁纽带之责,也肯定是难以受到群众欢迎和信赖的。这样的媒体是没有生命力的。
三、转作风——当好加“V”的记者
从来都说,新闻是靠脚底板跑出来的。
但这些年来,这样的话听到少了。对于越来越多的媒体新人来说,因为有了互联网,似乎不出门也可尽写天下事了;而新闻单位普遍实行的“计件制”、“工分制”,也使得他们不自觉地信奉“苦干实干不如巧干”、“稿子见报是硬道理”。
所以,转作风,作为“走转改”的一个重要环节,并非无的放矢。
转作风,要有职业精神,要有“铁肩担道义”的情怀。这种情怀,在当下,更多体现为一颗真诚为民之心。郑板桥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封建时代的官员尚能如此关切民间疾苦,我们奉行“铁肩道义”的新一代媒体人岂能没有为民情怀?深入基层也好,奔走一线也好,一句老话:要身入,更要心入。
转作风,要有职业态度,要有求真求实的做派。真实是新闻的职业底线。网络时代,特别是微博的发展,使得“人人都是记者”成为一个不争的现实。面对信息传播领域的革命性变革,专业媒体的地位在哪里,职业新闻人继续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归根到底,在于我们有职业的精神、职业的规则和职业的态度。从做派上讲,我们报道的事实必须是真实的、负责的。我们可以向社会宣示,当下人人都可以是记者,但我们是加“V”的记者!
四、改文风——“惟陈言之务去”
我们的报道,最终以何面目出现在受众面前、起到何种作用,与文风直接相关。
一篇报道,如果内容空泛,事实模糊,观点陈旧,语言乏味,套话连篇,冗长沉闷,肯定令人望而生厌。这就失去了刊播的意义。
用老百姓的语言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是许多媒体的成功之道。
改文风,就要“惟陈言之务去”,就要改掉“八股腔”,就要自觉做到不低俗、不媚俗,力求言之有物、简洁明快,令人感到清风扑面。
一篇报道是这样,一档节目、一个媒体,也是这样。
文风,体现作风。走基层成效如何,转作风转得怎样,最终,可由文风来检验。
新闻,既然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理,那么,“走、转、改”这三个环节,实在是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