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要论阅评 正文

 

走基层贵在坚持——绍兴日报新闻专栏“乡村穿行”坚持5年惠三农

 

      10月20日,绍兴日报头版专栏“乡村穿行”发表通讯《产量少了价格高了 香榧减产不减收 稽东镇占岙村做大香榧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这是该报从2006年3月9日开辟三农服务为主的新闻专栏“乡村穿行”以来的第383期,整整坚持了5年半。

      这篇报道文字朴实简洁,对话真实可信,既抒写了香榧价格调高给榧农带来的喜悦,又写出了收购商对今后香榧价格可能发生变化引起的心理纠结,作品有写实的场景描绘,有朴实的人物对话,尤其是在结尾处告诉读者,香榧休闲旅游已成为占岙村的新兴产业,读后留下很深刻的美好印象。

      5年多来,绍兴日报记者跑遍了绍兴市所有118个乡镇(街道),从最东边的巧英乡到最西面的马剑镇,从最南端的回山镇到最北边的马鞍镇,都留下了记者采访的脚印。纵观383期“乡村穿行”报道,以下特点值得我们回味:

      一是创新形式内容,力求使报道别具一格、不同凡响。“乡村穿行”的报道都以记者亲历的形式,反映农村现实,报道的体裁丰富多样,有消息、通讯、专访、特写、记者实录,文中有场景描写,有人物对话,有史料穿插,还有作者的感悟。不少作品结尾还有一张“乡村名片”,对报道对象的人口地理、经济社会现状作一个简洁的交代,使报道简明扼要,内涵丰满。

      二是报道中加入了时尚元素,时代感较强。“乡村穿行”在反映一个村、一个乡(镇、街道)新农村建设群体形象的同时,还适当转换视角,推出了一部分有时代特色的人物系列,如“大学生村官”系列、“女村官”系列等等,由于报道的对象都是血肉丰满、形象生动的个性化人物,更有可读性和亲切感。

      三是强化走基层的服务功能。绍兴日报利用《乡村穿行》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从2007年起先后组建了14个“乡村穿行•三农服务团”,这样既用文字报道“三农”,又用行动服务“三农”,大大丰富了报道内涵,也产生了更大的社会效果。服务团包括农技、农资、文化、卫生、法律、科技、电力、宣传、综合等部门的专家,成员达200多人。三农服务团成立当年,就组织了由60名专家参与的强大阵容,深入诸暨农业大镇王家井镇开展服务,专家们对农资使用、畜禽养殖、蔬菜种子、农业机械等农技知识一一作了现场讲授和演示,令到场的2000多位农民受益匪浅,。“三农服务团”至今已组织了60次活动,通过新闻报道的放大效应,使“乡村穿行”报道效果得到延伸,落到实处,受到乡村读者的欢迎。

      四是锻炼了队伍。绍兴日报总编辑以及编委会领导分别带领三农服务团深入乡村,展开调查研究并参与报道。采编人员中,三分之二以上都受到“乡村穿行”的锻炼。编辑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新进报社的采编人员必须深入基层,参与“乡村穿行”采访活动,并要求记者在“乡村穿行”时,一定要转变作风,亲历现场,走进乡村,贴近农民,把脚步留在农村,把感情留在农村,以生动的报道和有效的服务,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 “乡村穿行”就像一块磨刀石,磨砺了记者作风,锤炼了记者才干,使不少年轻记者脱颖而出,担起了重任。有2名经常参与“乡村穿行”的记者,被聘为绍兴日报社首席记者,有3人被评为绍兴日报社10佳记者,成为报社采编人员学习的榜样。

      走基层容易,持之以恒地走下去难。绍兴日报连续五年半“穿行”基层,走出了作风、改进了文风,取得了可喜的收获。《乡村穿行》专栏先后被评为全省“服务‘三农’、报道‘三农’”优秀栏目,浙江新闻名专栏,被誉为新闻界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

      绍兴日报以“乡村穿行”为载体,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走基层贵在坚持,坚持下去必有收获。

 

 

来源: 浙江省记协 作者: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