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要论阅评 正文

 

深情行走在浙江田野——农村信息报“走转改”活动凸显专业报特色

 

      一张每周两期、每期八版的四开专业小报,如何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显现专业报特色?农村信息报不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流于形式,而是紧扣专业特点,追求广度和深度,摸索出一条自己的路。

      从9月3日起,农村信息报在头版推出系列专栏“行走在浙江田野”,至10月29日,两个月14期报纸中共刊出12篇报道,几乎每期报纸推出一篇。这些报道不是简单地记叙记者走基层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感受,而是抓住当地农户最渴望解决的困惑和纠结展开报道,既有针对性,又有服务性,具有一定深度。

      归纳起来,这些报道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是报道面广,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

      摘录几则标题:《急!猪场搬迁,新址还没着落》、《产量高了,我的蜜梨销哪里》、《山核桃采摘很危险  你可以试试这种新机械》、《过期种子误农时 销售门店必受罚》、《150万只鸭子的呼唤  何日才能住上‘保障房’》、《余杭一老农最近有点烦  都是山林四至不清惹的祸》、《村集体的钱怎么用》……这些报道的内容都是在记者深入基层中从农民身边发现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牵涉到养殖、农机、种子、销售、集体经济等领域。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是农村信息报的办报宗旨。报纸诉求和“走、转、改”活动紧密结合,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和为农民办实事紧密结合,体现了专业特色,增强了农村信息报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二是文风简朴,符合农村读者的阅读需求

      从上述标题中,我们已可以感受到直截了当的口语化风格。在内容的切入和展开中,文字也比较简洁和朴实。试举《急!主场搬迁,新址还没着落》为例,报道导语开门见山:“最近,杭州市萧山区所前硕丰养殖场负责人王妙林有点心焦,他在所前镇的养猪基地因为土地被征用,年底前就要拆迁,他一直忙着找地方搬猪场,却毫无所获。”说到原因,也仅用了他一句话:“萧山现代农业发展很快,空余土地基本没有了,而且人口居住密集,很难找到合适的地点。”全文不到350字,起因、背景一目了然,话题有着较强的普遍性。“行走在浙江田野”的系列报道,因其内容简洁朴实,针对性强,可读易读,受到农村读者的喜爱。

      三是注重服务,发挥报纸的服务功能

      在“行走在浙江田野”的许多报道后面,配上了“记者在行动”。“记者在行动”就是针对报道提出的话题,记者走访有关部门促使问题解决,或是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可以说是一篇后续报道。比如《过期种子误农时 销售门店必受罚》,记者在报道台州一位农民种了10亩莴苣,由于买了过期种子,不仅亏了钱,还耽误了农时以后,立马联系了台州市路桥区农业执法大队前往农资经营店进行调查,并进行了处罚。同时,记者又走访了路桥区种子管理站领导,对农民如何选好种子提出了四条实实在在的建议。如果说“行走在浙江田野”重在发现问题,那么,“记者在行动”则重在解决问题,两篇报道针对同一话题,互为照应,增加了报道的厚度和深度。

      值得一提的是,农村信息报专门派出一位记者参加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组织的全国“三农”媒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异地采访团到河南省采访后,专门开辟了专栏“走基层  河南农村行”,至今刊发了三篇报道:《在家门口上班,真好》、《有机农产品这里做得很地道》、《这里有个乡村‘都市’》。这些具有河南农村乡土味的报道,给浙江的农村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农村信息报采编人员只有十余人,每个人都有基层联系点、联系人、联系电话。报社编委会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明确要求,每位采编人员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选择一个村、一个大户、一个专业合作社作为基层联系点。同时提出,在今年已经实施的新进职工乡镇挂职锻炼一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条件,选派优秀采编人员到基层挂职锻炼。

      领导重视、措施扎实,相信农村信息报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会取得更有效的成果。

 

 

来源: 浙江省记协 作者: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