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专栏“文化发展一线行”独辟蹊径宣传六中全会精神
这是一组从基层奏响的优美文化旋律,汇聚成浙江文化强省建设的交响曲,余音袅袅,荡气回肠;这是一次独辟蹊径宣传六中全会精神,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和文化宣传有机结合的积极尝试。
从10月14日起,浙江日报开设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文化发展一线行”,至今已出刊15期,20余篇报道。这批报道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区域展示浙江省城市乡村蓬勃的文化发展景象和群众对文化建设的强烈渴望。尽管角度不同、区域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所有的报道都来自基层,都是记者深入基层,用眼去观察、用心去发现、用真情去采撷的成果。
在“文化发展一线行”的开栏篇《公共文化泽被城乡百姓》一文中,记者带着“生活富裕起来的浙江人,精神文化生活过得怎么样”的问题, 走乡村、进农家感受钱江两岸不断探索前行的文化惠民之路。“傍晚时分,记者走进只有437人的常山县宋畈乡五爱村。在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村文化广场上,刚吃好晚饭的村民们,有的打乒乓,有的打篮球,有的溜旱冰,还有人在跳竹马、唱睦剧,吹拉弹唱,一派热闹景象。而在阅览室里,则有一些村民在看书。”记者又来到湖州吴兴区八里店镇移沿山村,走进村委会大院,180平方米的“移沿山幸福舞台”上,村舞龙队正在表演极富当地特色的《稻穗龙》。舞台上,1条大龙和20条小龙被舞龙队员耍得活灵活现,舞台下,村民们也是一个劲地鼓掌。“每次有演出,我都要提早来,不然晚了连位置都占不上,只能挤在后面看。”村民何阿狗说。大学生村官朱旭峰告诉记者,全村有9支文艺团队,100多名村民队员白天在企业或农田里上班干活,晚上就聚在一起,卡拉OK赛、街舞、铜管乐、篮球、乒乓球,节目自编自演,花样不断翻新,月月有表演,季季有擂台,“村民看比赛,想不笑都难。”在另一篇报道《嘉兴百万农民有了大书房》中,记者开门见山地写道:嘉兴南湖区凤桥镇新篁社区农民马玉祥吃罢晚饭,散着步往社区图书流通站走去。从家里走到图书流通站只要五六分钟,马玉祥指着图书流通站里4000多册图书说:“这里好比是我家里的一个大书房。”图书流通站去年刚刚建好,每个月都会更新好几百本新书,马玉祥经常来借书,看得很过瘾。15分钟后,马玉祥挑好了《故事会》和《养花绝技》两本书。图书管理员刘诗佳接过借书证和书本,轻轻一扫,清脆的“滴滴”两声后,马玉祥就乐呵呵地将两本书抱回了家……两篇报道,都是用记者的眼睛去发现,用事实来感染读者,真实、可信、风趣、生动。
让我们从标题中品味一下作品的韵味:《杭州,大运河畔创意缤纷》、《南湖飞出欢乐的歌》、《温州,瓯风习习读文脉》、《丽水,光影之城新梦想》、《传媒梦想 扬帆起航》、《浙版新书 香飘万里》……每一篇作品都抓住了区域的文化特色和浙江独特的文化拓展方向,汇聚拢来,全方位展示出浙江的文化底蕴。这些作品又都是从小角度切入,往大主题开掘,文字朴实有味,内容真实可信,折射出记者走进基层、深入实际付出的汗水和艰辛。
值得一提的是,和“文化发展一线行”相配套,浙江日报从11月11日起,又在头版推出了文化系列述评“从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至今已推出四篇大气如虹的报道:《江河湖海的蓬勃交响》、《文化阳光 洒向城乡》、《激情拥抱文化发展新浪潮》、《浙江文化,驶向蓝海》。如果说“文化发展一线行”是微观切入,那么,系列述评“从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则是宏观把握,角度一小一大、视角一下一上,二者互为呼应,弹奏出浙江文化强省的浑厚激越的交响乐章。在这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宣传已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空洞说教,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趣的生活展示,是贴近实际、发生在我们身边、可触可摸可喜可叹的文化发展历程。这样的报道,领导满意,群众喜欢。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化宣传自然成为媒体宣传的重大主题。如何将这一重大主题转化为群众易读爱读,既准确解读全会精神又生动活泼的文化报道,浙江日报为我们作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