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体会感言 正文

 

践行“走转改” 应该谁来感谢谁

 

——写在本报“走转改”活动之中

      按照中宣部等五部委的部署,中国档案报社在国家档案局的直接领导下,从今年9月开始进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目前已有26人次深入县、乡、村镇采访,总行程4.1万公里,形成稿件40篇,已经刊发24篇。记者所到之处,基层同志热情相迎如待亲人;离别时依依不舍,感谢的话儿说不完。特别是有些基层部门从来没见过来自首都的同志,再看到报纸上登了“俺们这个小地方”的报道格外兴奋,电话打到报社,又是一连串的“谢谢”。听着这些诚恳的道谢,嘴上说着“不客气”,心里觉得挺温暖。

      为了把“走转改”引向常态,报社进行了阶段小结,出人意料的是,虽然所有记者的采访都挤占了双休日,都日夜兼程,都回来后加班赶稿,却都异口同声地感谢得到走基层的采访机会。每位记者都用最为真挚的语言表达着他们对基层同志的崇敬:“基层的同志特别能坚持,特别能奋斗,特别能忍耐,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看到基层的工作态度,我们面前的困难真的算不了什么。”大家纷纷表示以后还要到基层档案部门采访,宣传基层,学习基层。听完之后,我深受教育和感动,作为报社的负责人我不能不认真地想一想,究竟应该谁来感谢谁?

      记者们的发言,使我回忆起多年前采访河南省贫困地区石道乡时,在没有采暖的档案室握着女档案员整理档案的一双手,手背冻得满是裂口;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档案局看到女副局长搭大车下乡建村级档案,把年幼孩子寄放在邻居家时悄悄抹去眼泪;到四川茂县档案馆采访,挂牌的木板门油漆脱落,钉着几块洋铁皮;去新疆一个哈萨克族牧民聚集乡采访,一个乡级档案员被尊敬地称为“长了两条舌头”的人,意思是既要懂汉语,会使用和填写国家统一制发的档案卷册,还要懂哈萨克语言,便于组织哈萨克农牧民填档用档。出于感动,我回来后发表了一篇文章《多给基层一点爱》,他们的身影总是晃动在眼前。

      今天,平均年龄33岁的记者队伍,不仅从基层带回来鲜活生动的采访稿,还带回了老档案工作者的光荣传统,带回了当代兰台人的崭新风貌,在“转作风、改文风”的道路上扎扎实实迈出了第一步。记者在“走转改”中,既做采访又当学生,脚板接了地气,心中有了底气,笔头聚敛人气,做人更加大气,明白了“我是谁?我为谁?依靠谁?感谢谁?”的根本立场问题。这是一堂教室设在大江南北的社会主义新闻观教育课,看到年轻记者充满朝气、充满真情、充满干劲的模样,怎能不发自内心地感谢基层和各地档案局馆,感谢国家档案局提出的“把版面留给民生,让头条关注基层”的指导思想,感谢中央部署的“走转改”活动。

      我国数以百万计的专兼职档案工作者是贯彻执行国家档案局方针政策、工作部署的主力军。而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工作到退休,都未必进入过国家档案局的大门。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基层档案工作者,创事业、扛风险,忍委屈、讲奉献,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如果我们因为距离遥远而视力失真、听力失聪,判断失误,报道失实,最后必然令群众失望。所以我们的报网质量无论受褒受贬,都无须喜怒相向,只能虚心体察民心民意,把功夫下在自己身上。作为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者,只有把服务群众作为永不更改的目标,把群众的喜怒哀乐永远放在心里,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坚持新闻生命的正确方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策,《中国档案报》面临着重要责任、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通过走基层得到的精神洗礼和能力提高,无疑是担起责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力量源泉。我们要把感谢之情化作前进之力,在广大档案工作者的鼓励和鞭策下,将“走转改”活动引入常态,认真走,热情走,长期走,走出好队伍,走出新天地。

 

来源: 中国档案报 作者: 中国档案报总编辑 郭海缨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