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日报记者带着“三问”下基层
今年8月以来,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让广大记者带着“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记者三问”深入基层一线,全程蹲点采访,切实增进对国情、省情、市情的了解,倾听和反映群众的愿望,对调研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和典型事例及时开展新闻行动。
一、记者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嘉报集团首先在精心策划上狠下功夫,在系统性和连续性上创新布局,找准“走基层”对接点。选择的第一个对接点,是让广大记者带着“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记者三问”深入基层一线,全程蹲点采访。通过进农村、进社区、进车间,入工地、入学校、入警营,与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切实增进对国情、省情、市情的了解,倾听和反映群众的愿望,对调研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和典型事例及时开展新闻行动。同时,15名记者蹲点联系15个村镇企业,60名采编人员结对联系60家社区,2名采编骨干下村(社区)挂职,形成了记者与社区结对全覆盖效应。很快,随着蹲点采访、全员调研的系列性活动启动,整个新闻采编队伍在思想上有了一次较大的触动,在行动上有了一个明显的改观。
以实践为源,以群众为师。嘉报集团选择的第二个对接点,是全方位开展以“六个一”为主体的实践报道活动。建立一批联系点:由集团编委会成员、两报部门主任、嘉兴在线负责人等带头,每人确定一个基层联系点,带领年轻记者参加蹲点调研。开办一批专栏:依托开设特定专栏、专题,持续推出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报道。如嘉兴日报推出新闻专栏“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民情新闻日记”,下设“我与村民拉家常”、“我到社区来帮忙”、“我在企业看发展”等子栏目,增强新闻的现场感,用体验式报道拉近新闻与读者距离;嘉兴在线开设网络专题,每月推出一期《村官有话说》节目,以视频报道的形式展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成果。推出一批专版:两报在开办“民情新闻日记”专版基础上,做强做大《新农村》、《社区报》等专版,努力改进、创新文风,扩大影响形成品牌。同时,解决一批问题;发现一批亮点;获得一次提高,依托“六个一”活动载体,加快新闻实践与基层一线对接,有效实现了把笔触和镜头更多地对准普通群众,把版面多地交给基层群众的活动初衷。
二、用一线语言,找“转文风”新闻点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需要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中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运用群众语言,以更好地抢抓新闻“活鱼”,使新闻更为群众喜闻乐见,不断提高新闻宣传质量水平。为此,嘉报集团在表现形式和主题内容上创新实践,寻找“转文风”的新闻点。
挖掘现实素材、突出现场实录。嘉报集团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新闻实践,重点放在现实、现场的做活做透上,以新闻的独特性、群众的关注度、社会的影响力等为原则,对来自基层一线的新闻选题进行取舍,突出了“我在现场”的新闻本原。如《嘉兴日报》的“民情新闻日记”栏目刊出的《嘉兴“两新”工程的秦山样本》一文,通过记者在海盐县秦山街道一天的蹲点,走进5户农家近距离观察“三农”,在街道、农办与基层干部面对面思考“三农”,提出了“我们的政策怎样满足农民的差异化需求?不要拆掉一批老房子却再建一个‘城中村’”等4个深层思考。《“老板村”的新期待》、《羊儿啊,你价格慢些涨慢些涨》、《喷水织机的明天在哪里》等文章也一样,采用时间、地点、新闻事实、采访手记等作小标题的新闻样式,走村入户细观察,所见所闻细实录的表现手法,不仅读来感同身受,而且有了有关“三农”的更多思考和沉淀,以群众喜闻乐见进一步提升了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和可读性。
记者亲身参与,突出体验报道。嘉报集团把贴近社会、贴近群众的新闻实践,放在体验式报道的做出特色上,以体现“记者三问”、展现记者参与、凸现一线企盼等为主旨,对来自基层“三同”的新闻选题进行把握,突出了“换位体验”的新闻源点。如《南湖晚报》的“蹲点手记”栏目在今年国庆节期间推出一组报道,通过组织记者深入汽车北站、旅游饭店、乡镇图书馆等人来客往场所蹲点,“安检处:每个人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服务台:6个小时接500个热线电话”等亲身体验,突出体验式采访的实际感受。同时,采用“我的基层见闻、我的基层同事、蹲点手记”作小标题的新闻样式,把长假期间基层一线的繁忙辛劳,基层工作的酸甜苦辣,基层人员的希望企盼展现得淋漓尽致,用记者“以情换情,以心换心”的蹲点感悟,进一步拉近了新闻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三、听群众呼声,探索“转作风”支撑点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还需要在新闻报道和新闻援助中自觉以基层实践为新闻报道的活力源头,强化群众视角,回应群众关注,以更好地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提升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和亲和力。为此,嘉报集团又在内涵挖掘和特色定位上创新思维,探索“转作风”支撑点。
倾听群众呼声,参与解决疑难。面对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转型社会,“走基层”需要记者把报道视角向调研中发现典型问题并及时采取新闻行动方向延伸,以求在“三同”中有针对性地按照群众的愿望促成问题的解决。嘉兴日报记者在蹲点中发现:一场突然而至的暴雨,使平湖市独山港镇韩庙村陈水英家养的鸡一下子死了3000多只,将一个勤劳苦干的养殖户和她的家庭逼到了破产边缘。记者就此连续5天跟踪采访,开展农业保险、农业灾难救助、银行小额贷款等三个方面调查,于9月1日发出首篇报道《一场暴雨浇灭了养鸡农妇的希望》进行呼吁,并在亲身感受养殖户艰辛自救基础上,提出农业救助体系亟待完善的思考。报道刊出后迅速引来了平湖市市长关注、企业老板赠送饲料、银行贷款有望延期等各方援手。9月9日再发出续篇《你们救了我一命,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把受灾农户经八方支援重燃希望的感人场景燃情再现。由于记者依托新闻媒介发现问题、进行呼吁并促成问题的解决,实实在在地提升了新闻公信力。
走基层不花架,重融入多服务。社区是社会的细胞,记者与社区结对是走形式还是融入进去真正成为社区的一分子,这是活动进程中嘉报集团采编人员经常在思考、有意识探索的一个新课题。如“晚报记者在社区”活动启动后,推出了一揽子新闻服务行动,从《美丽送进社区 姐妹一起扮靓》、《给两老人送上午餐 拉家常3个多小时》等报道中,可看到晚报记者服务居民的忙碌身影;从《因病致病家庭 如何扭转局面》、《车库放着多只煤气罐 居民的心提到嗓子眼》等报道中,可看到晚报记者缓解社区疑难的急迫;从《社区干部的两本账》、《社区干部的“苦恼”》等蹲点手记中,则可看到晚报记者着眼改进社区现状的思考和探索。如今,60名采编人员结对60个社区,带来的“接地气才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的记者感悟,无疑已成为晚报努力用群众语言讲述新闻故事、用服务火炬去点亮社区生活的“转作风”最好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