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浙江速递 正文

 

奉化日报精心策划 做优“走转改”专栏

 

      奉化日报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精心策划部署,立足自身定位,开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特色专栏。针对报社80后、90后年轻采编人员多,对市情村情企情了解少的现状,奉化日报积极组织采编人员奔赴基层一线采访,同时周密策划,推出了“走基层•边界行”和“走基层企业行”两个专栏,以每周固定在一版头条或显要位置刊出。通过做优专栏,推进采编人员走基层,深入从没到过的偏远乡村,深入在困境中创业创新的中小微企业,“接地气”、“抓活鱼”,用脚步探寻新闻的源头,用感情引出新闻的活水。

      奉化东濒象山港,隔港与象山县相望,南连宁海县,西接新昌、嵊州和余姚三县(市),北与鄞州区毗邻。海岸线长61公里,边界线总长261.74公里。沿着海岸线和边界线附近全市有50个左右行政村,“走基层•边界行”几乎涵盖这些农村。编委会领导带头边界行,要闻部、综合新闻部、专刊部三部采编人员人人参与,记者从奉化东部走起,按顺时针走到北部,走村入户,寻找当地的新鲜事、新奇事、新经验及有趣的民俗风情等有价值的素材,反映边界线附近村庄的变化,挖掘特色,展示这些偏远山村村民的期盼和合理的生产生活诉求。

      该专栏形式上也很注意“包装”。每篇报道栏头有站名,文首有村庄简介,文后有记者感言等“附件”,增强了报道的鲜活性、生动性和深度。专栏自9月5日推出后,两个多月来已发稿30来篇,《湖头渡有座“不夜城”》、《农家书屋:村民的知识“加油站”》、《西畈:高山农民种田赚工资》、《村民期盼“断头路”变通途》等一批充满乡土气息的报道受到读者好评。

      今年以来,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特别是资金供给紧张和融资成本快速上涨等问题让不少中小企业陷入了困境。尤其是下半年来,温州出现了不少老板“跑路”事件,奉化也有个别企业老板“跑路”,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引起了社会各届高度关注。为了提振信心,用事实说明多数中小微企业在积极应对困难,政府相关部门也在努力改善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11月1日起,奉化日报又在头版推出了“走基层•企业行”专栏,作为姐妹专栏和“边界行”交替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

      为了确保采访实效,专栏推出前,报社总编室与奉化市经信局联系,商定采访的企业名单,把20来家在技术、产品、管理等方面有创新做法,主动转型升级的中小微企业作为“企业行”的首批采访对象。组建了采访小分队,记者进企业,下车间,与企业老总对话,倾听员工声音,挖掘成功经验。专栏文首有“企业名片”,文后有“记者手记”。不到一个月,已刊发《创新,罗蒙实现新跨越》、《细化管理,让佳尔灵踏上“转型快车”  》、《 丹盈服饰:让员工把心留下》、《品格汽配:科技发力不惧“寒流”》等10篇富有可读性的稿件,不少企业反映看了报道,很受启发。

      在推出重点专栏的同时,奉化日报还注重通过活动策划推进“走转改”的深化。

      10月底,组织全体采编人员开展了走访25个基层联系点的大型新闻行动。在活动方案中,总编室要求25篇报道采用“微日记”式的一线见闻,每篇字数400字左右。25位记者通过深入采访,《“船王”的重任》 、《家门口的“医院”》、《老陆家的“团圆饭”》、《坚守山区小学四十载》、《智障儿童的成长乐园》等让人耳目一新的报道在记者节那天见报后,受到读者好评。

     11月下旬,组织“民生民情”版记者,开展“走近‘早班一族’”活动。 6位记者凌晨二三点钟起床,与菜农、屠宰工、报纸投递员、早点摊主、公交司机、环卫工人进行零距离接触,亲身感受城市“早班一族”的酸、甜、苦、辣,怀着感恩情怀,11月23日刊发了《城市生活离不开辛劳的“早班一族”》的“走基层”专题报道。

      这些活动关注的都是身边的普通人,报道文风朴实,现场感强,文章短小,字数均在600字以内,版面新颖,既有通栏大标题,每篇又有生动的小标题,增强了报道的准确性、生动性,形成报道“短、新、实、活”的清新文风。

      作为制度保障,奉化日报规定了新闻版走基层栏目常态化,要闻版须有1个以上来  基层的现场报道固定专栏;二版要围绕民生民情主题,每月策划一个“走基层”活动,推出一个“走基层 听民声 访民情”重点专题;社会周刊要注重人文关怀,在“每周关注”专版做一组“走近小人物”的系列专版或体验式报道,反映底层老百姓的故事。报社总编室对“走基层”的专栏专版稿,在每周质优稿、每季好新闻、年度新闻奖评比和年终评先评优中给予倾斜、鼓励。此外,还对记者下基层的次数、时间、任务作了具体规定,要求一线采编人员每月至少到基层联系点蹲点一次,撰写蹲点手记、调查性报道、内参、舆情等。

 

 

来源: 浙江省记协 作者: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