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片《来吧来吧》所引发的几点思考
目前,外宣工作日益受到关注,不少电视台都开辟了国际频道或者建有自己的外宣部门,开始越来越注重对外宣节目的投入。那么,如何结合国外受众的国情、文化背景和心理特点,制作出适合他们口味的外宣节目,以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传播目的,自应引起业者之重视。
本文结合宁波电视台摄制的获得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10年度浙江省金鸽奖一等奖的电视外宣片《来吧来吧》,来谈谈我们对外宣片创作的一些粗浅思考和认识,以求正于方家。
一、 外宣题材的发掘
外宣节目所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其所对应的受众,是一些和国内受众全然不同的,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和不同文化环境之下的人们。所以我们要做的工作,其实就是在我们想要传播的和国外受众所能接受的信息之间,寻找到一个最佳的接近点和契合点。因此外宣题材的选定,给受众传递什么信息,传播什么内容,往往成为节目成败的关键。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当年举世瞩目的一件大事,是中国融入世界拥抱世界的一个盛会,正如滕头村的党委书记傅企平说的,“滕头已经不是中国的滕头,而是世界的滕头,全球的滕头”。外宣片《来吧来吧》,就是以上海世博会上全世界唯一的乡村案例宁波奉化滕头村作为拍摄背景的。
就在世博会开园前两个月,滕头村在北京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向全球海选滕头馆馆长。外宣片《来吧来吧》的导演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个难得的题材,并最终把镜头聚焦在滕头村村民吕文广竞选馆长这件事情上,而片名中的“来吧来吧”,正是吕文广呼唤他饲养的鸽子时所使用的口令。
传播规律显示,信息的接近性越大,受众的关注度就越高。吕文广这个人物所具备的几个特性正是判断其有无报道价值的关键。
1、 境外关注度
外宣节目就要在当今中国寻找与世界最具默契的题材。上海世博会是去年中国最受关注的世界性主题之一,本片尽管不是直接把主要的镜头瞄准世博会的,却是以世博会作为背景的,以这样的一个国际盛会作为拍摄背景,在传播的内容上,已经具备了这种信息的接近性,所以天然就具备了某种国际关注度。
2、 现代意识和时代性
这种信息的接近性不仅是空间上的,其实应该更多地体现出一种与世界同声相求的时代感。在不少外宣选题中,历年来一直存在一些误区,在客观的表象之下,编导者往往钟情于挖掘中国土地上那种古老的、乡土的、偏僻的题材。其实多年来在和西方媒体及观众的接触中,我们发现,最能吸引西方观众眼球的,恰恰是当代中国的当下生活,并非那些与时代渐行渐远的东西。所以外宣节目的主流,就是要通过记录当下中国个体人物的行为和思想,揭示出中国的时代脉搏和现代精神,那么,我们就要在中国最受世界关注的主题中找到其中最具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的题材。滕头是全世界唯一入选世博会的乡村案例,在滕头村发生的老吕竞选馆长的故事,具有这种时代性。
3、 个体独特性
这个故事又具有区别于其他的唯一性和独特性。滕头是唯一入选世博会的乡村案例;上海世博会向全世界海选馆长的也只有滕头馆一家;参加竞选的唯一的滕头村民,就只有吕文广。而老吕这个人物又具有独特性,作为滕头的动物饲养员,号称滕头“三军总司令”(“三军”指的是吕文广饲养的鸽子、野鸭以及松鼠)。吕文广见过许多名人,他本身也是个当地的名人,因为长年在滕头向游客和来访者宣传生态环保而被很多媒体报道过。传播关系中所谓信息的接近性,不但包括时空上的,亦应该包括心理和情感层面上的。在国外受众眼里,包括了个体人物命运和原汁原味生活的传播内容,往往和他们在心理和思想情感上,更具有高度的默契和共鸣。多年的外宣实践也告诉我们,西方观众最想了解和接触的,就是那些普通的中国人以及他们当下的生活状态。所以把吕文广作为拍摄对象,符合国际口味。
二、立意的提炼
外宣片不同于内宣节目,要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按照国外观众的收视习惯,就要尽量地消减国内报道中那种常见的宣传色彩,用客观冷静的记录和叙述,来引导观众打动观众,所以作品的主题立意往往不是单一的、显露的,而是多义的、隐退在客观的影像记录和光影叙述之中的。当然是传播都有导向,有宣传就有立场,这种看似不经意的安排,其实正是最具深意的舆论引导。在题材确定后,我们把《来吧来吧》主题和立意做了如下提炼。
1、 选举所体现出来的民主意识
选举本身充满故事,而且这种民主海选馆长的做法也符合西方的主流价值观,更是一种国际潮流,很对西方人的胃口。拍滕头馆馆长的产生过程,本身就提供了世界认知中国的一个角度,借此我们向世界推介的,是世博背景下中国向民主社会渐行渐近的新风貌,修正着西方某些媒体对中国的误导和曲解。
2、 小人物对世博盛会的参与意识
吕文广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把他放在世博这个大背景下,来反映出中国普通老百姓对这种国际盛会的积极参与,不但体现出中国普通百姓爱国爱家的那种真挚自豪的情感,也折射出现代中国农民的热情、开放、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很难想象在一个没有幸福感的国家或城市,公民会具有像吕文广这样的对世博盛会的参与热情。凡此片子所隐含的种种立意,不待言表。
3、 中国老百姓自觉自发的环保意识
中国的民间传统向来是提倡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所谓“天人合一”这种古老的思想理念,其实是深深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的。这一点在滕头村热情的动物饲养员吕文广身上,表现得格外明显。老吕虽然是一个普通农民,却每天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不厌其烦地宣讲着中国农村的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倡生态环保,在这里既是中国的一种古老传统,也是一种国际共识。从受众的心理角度分析,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比较容易接受与自己固有观念大体一致,而又具有某种新奇感和独特性的信息。正如片中的一位国际环保志愿者在见到吕文广时由衷发出的赞叹,“一个人虽然最初做的都是一些小事,但却可以影响很多很多人”,我们通过一个农村小人物来折射出中国基层农村、基层农民不断与世界接轨的观念,比较容易引起国外受众的共鸣。
所谓外宣,就是代中国立言,向世界寻求沟通与理解。我们通过吕文广这个人物,向世界发出“来吧来吧”的呼喊,胸怀开阔,态度诚挚,求的是与世界的“大同”,那么彼此或许存在的一些“小异”,还有什么不可以相互理解和包容的呢?所以我们觉得《来吧来吧》的立意虽然很朴素,但还是觉得是能够与世界交流的。
三、记录手法:讲述国际背景下的小人物故事
外宣片的受众主要在国外,所以就要求电视工作者像一个手艺高超的厨师一样,烹制出能符合国际口味的美味佳肴来。如果说选题阶段是在确定食材的话,那么拍摄和制作阶段就相当于是在确定菜系流派,要做一桌潮州菜还是川菜,完全要取决于来的是什么地方的客人。
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这个选题也是题材先行的,但我们不准备把这个片子做成一个宣传意味浓厚的主题先行的电视专题片,而是决定采取纪录片的一些创作手法来制作这部外宣片。
在对老吕这一人物的跟踪记录中,我们紧扣世博会这一国际大背景,用镜头关注农村小人物的命运,以小见大,试图用百姓视角和平实叙事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和主张,为外宣节目找到有意味的话语表达。
1、 故事
支撑起作品立意的自然是老吕竞选馆长的生动故事。从报名参赛、学习英语开始,到进入二十强、家中操演、参加决赛,以及落选后去世博园担任滕头村形象推介大使等,完整的故事情节让这部作品充满波折和悬念,使作品的立意在对故事的叙述中,不知不觉地扣动着观众的心弦。
2、 影像
在跟踪拍摄人物养动物和参选馆长时,为了追求那种客观冷静的效果,我们在前期拍摄过程中,大量采用长焦望远镜头,用镜头从远处透过树丛和草木对人物和他饲养的小动物进行观察,使影像风格显得冷峻客观。而大量的隐蔽拍摄,也造成了很多客观的不受干扰的记录段落。比如老吕在决赛前对妻子进行演讲预演的段落,我们几乎采取的是偷拍的角度,长镜头一气呵成,人物对话生动,情绪自然流露,毫无做作之感。
3、 解说
本片解说词的写作也力求一种比较冷静的语态,重在对背景和故事进程的铺陈和交代,不进行主观评述,把对本片的理解完全交给观众,让观众自己去得出看片后的结论。比如当吕文广在竞选馆长落选时,解说词只是冷静地说,“老吕落选了”;又如当吕文广去上海世博会担任过形象大使又回到滕头村之后,画面是老吕坐在村里的一块石头上面,一群鸽子簇拥着他,这时解说词写到,“当他再次回到村里的时候,迎接他的,依然是他的士兵们。他喜欢他们。”然后片子在老吕对鸽子们“来吧来吧”的呼唤声和悄然响起的音乐中,安静地结束了,情绪平静客观,却显得很真挚。
4、 音乐
本片导演一直认为,音乐是最有侵略性的艺术形式,它总是通过恰当的旋律和节奏,在润物无声中令人感到愉悦,从而潜移默化地同化在它所流露的情绪中。
片中也用到大量的音乐来渲染片子效果。但在对音乐的选择上,导演也尽量选取那些冷静的,似乎不带主观色彩的,却更富有想象空间的含而不露的音乐,但求客观平静,不事主观张扬,在平静中把我们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通过音乐生动诙谐地传递给受众。
5、 细节
细节就是力量。外宣片《来吧来吧》非常关注并着力表现了人物和故事的细节。在创作过程中,无论叙述事件还是塑造人物,都从细节展开,以细节深化,作品中细节是故事表达的重要支撑。比如老吕驯动物时的自信自得、学英语时的笨拙可爱、进入二十强时难以抑制的那种兴奋感,以及决赛前夕他的局促不安等等,这些片中令人过目难忘的细节,将作品要表达的情感与关怀,在细节的表现张力中自然而然得以流淌,显得真实而有感染力。
在当今世界,和平是个大主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主要着力在“软实力”上。但相对而言,西方国家在跨文化传播和软实力上都处于优势地位,主导着世界文化和国际舆论的话语权,因此我们在外宣的理论研究和实务上,因着重研究国外受众的思想情感、接受心理和审美文化差异,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创新电视台的外宣节目,改变世界信息和文化交流中西强东弱的态势,为中国在世界发声,倡导多元,求同存异,提升我们的软实力,展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的崭新形象。
(作者为宁波电视台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