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广播述评《善待民工才能够缓解民工荒》的采写
一、以“农民工”为本源、以他们的生存现状为切入口,让广播述评的立意体现“人文关怀”。
去年春节过后,记者在报道节后劳动力市场情况时,发现了往年没有遇到过的情况。本来应该熙熙嚷嚷的劳动力市场,却门庭冷落,人头稀少,为此,不少企业老板为了招到工人,索性直接开车去车站“抢人”。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这一现象在全省普遍存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不少企业因为招不到工人,或压缩生产线,或干脆停工停产。一时间,“民工荒”成了各家媒体和人们热议的话题。
当时,我们在采写“民工荒”动态报道时,开始注意“民工荒”背后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越来越觉得我们在继续抓好动态报道的同时,应该去挖掘现象后面的深层次原因,采写有一定深度的广播评论,以此实现正确的舆论引导,彰显一家省级媒体的社会担当。
也许可以这样说,广播述评能否确定一个好的角度,决定着作品的成败,而从“民工荒”表象延伸而来的角度和问题,又是千头万绪,似乎都可以采写广播评论。因此,确定述评的最佳角度,成为我们重点思考、反复琢磨的问题。
为了明确思路,浙江之声领导和我们几位记者,多次开会研讨,就我们自己对“民工荒”的调查研究、“民工荒”已有报道,各家媒体发表的评论等,作了分析梳理。在分析中,我们特别关注了“农民工讨薪”、“二代农民工的诉求得不到满足”、“廉价劳动力时代已经过去”等现状,最后认为,采写评论的最佳选择是:从当前农民工的工作、生活、诉求等方面着手,探求农民工的现实遭遇跟“民工荒”的内在联系,并以人为本,表明我们的鲜明态度——善待农民工,才能够缓解“民工荒”。
事实证明,我们的述评从“农民工”本源的生存现状出发,阐述和分析“民工荒”的源头和成因,这种“以人为本”的立意,尤其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得到了广大听众的认同和好评,评论在社会引起较好的反响。
二、在采访中注重跟被采访对象实行思想交流和探讨,不断开掘主题,使获得的素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服务于评论。
广播述评一般由两个部份组成,一是对事实或现象的阐述,二是就事实或现象加以分析、比较、推论等,最后以逻辑力量归纳形成结论。因此,能否采访到能准确反映主题的典型事实至关重要。
可以说,这是一次深入基层、比较艰苦的扎实采访。在半个多月里,我们三名记者或分头、或一起采访,奔走于诸暨、温州、杭州等地的多个企业和劳动力市场,跟众多农民工、企业老板面对面了解情况、畅开谈心、讨论问题。有时候为了采访一位农民工,我们要等他收工,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在劳动力市场,我们和农民工交朋友,陪着他们去一家家企业应聘,几个小时蹲在角落里交谈,目的是能听到农民工的真心话;为了能真实了解到农民工的生存状况,我们还明查暗访,深入到企业车间感受他们的工作状况,甚至还到廉租房感受农民工的生活环境。
因为采访深入、扎实,我们获取了大量的访谈录音,对述评中事实部份的选择,奠定了良好基础。作品中选取的安徽、四川、河南和山东等地民工,对低廉工资、工作环境、身份差别和社会保障的抱怨和不满等录音,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让听众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也为作品客观事实的展现和主题的确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越来越觉得,对于当时的“民工荒”,我们既要探究造成这一现象的负面成因,也要看到有不少企业因为善待农民工,劳动者和企业主形成良好关系,没有发生“民工荒”的正面事实。我们认为,这才是辩证地观察和反映事实的正确方法。
为此,我们在萧山、诸暨、义乌的一些正常生产的企业采访,发现他们的做法很有特色:这些企业或实行工资协商制度,保证职工收入逐年增加,或专门为回族员工开设餐厅,为老员工发放中层干部奖金,为员工建造公寓楼,帮民工子女入学入园……他们的做法,恰恰和陷入“民工荒”困境的企业,形成了鲜明对比。
正是因为我们在采访和写作时,坚持从正反两方面来选取事实、陈述事实,使述评在两种事实的比较和推理中,获得较强的逻辑力量,也增加了作品的思辨性和论点的力度。
三、借助“外脑”,加深我们对述评选题和“民工荒”现象的再认识和客观论述。
广播述评的采写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它要求记者在阐述事实的基础上,就事说理,以事论理,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它需要我们对事实有一定的理论思考和善于运用逻辑进行表达。为此,我们在学习和加深有关党和政府对“农民工”的一系列政策理解的同时,注重向对“农民工问题”有较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请教,借助“外脑”提升我们对事实的理论思考。当时,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杨建华、时任浙江省就业局副局长的曹建国、温州中小型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院院长陈诗达等,都成为记者约访的“智囊”。
毫无疑问,选定的这些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因为全面准确掌握“农民工就业问题”,加上他们对这些问题有着深入研究和理论思考,帮助我们就“民工荒”问题加深从经济、体制、制度等方面的理解,起了重要作用。在跟他们的一次次情况交流和思想碰撞中,我们对当下“民工荒”现象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几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也让我们强化了这样的理念:要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要让他们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关键在于以人为本,善待民工。
广播评论跟平面媒体的评论不同,它需要发挥广播特色,我们在述评中选择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用声音“亮相”参与评论,体现了评论的客观性、权威性,增强了述评的公信力。也正是他们的点评,明显增加本篇述评的思想深度和逻辑力量,使述评的观点更有穿透力和说服力。
需要指出的是:本篇广播述评从开始选题定题,到组织采访、选材写稿、直到最后修改定稿,我们三名年轻记者得到了浙江之声主要领导的悉心指导,从中经受了采写述评的严格磨练。
(作者为浙江之声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