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天,饱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企业刚刚开始享受经济复苏的快乐,又一个难题横亘在他们的面前:劳动关系。“富士康”员工跳楼,一些企业工人罢工,欠薪逃薪时有出现,“民工荒”在岁末年初总是“如期而至”……
中国民营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企业的劳动关系怎么啦?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心中焦虑。
此时的我虽已退休,但对新闻工作依然情有独钟,难说“再见”。每天看着报纸、电视,心中常在思考:过去几年,浙江一些地方民营企业中也曾因劳动关系紧张而出现一些群体性事件,对当地的经济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那么现在的情况又会如何呢?作为主流媒体能否为此做点什么?
2010年3月下旬,我向浙江日报总编辑李丹发了一则短讯,表达了上述意思。李丹总编辑非常支持我的想法。他在编委会上说:浙江是民营企业大省,民营企业中的劳动关系如何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重大。目前,这方面的情况如何?有什么经验可供大家借鉴?我们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调查和报道。
在李总的支持下,我开始进行调查,在网上搜集材料,到一些企业了解情况。初步调查,浙江民营企业的劳动关系总体情况良好,且有诸多创造。但也毋庸讳言,在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上还是初步的,不和谐的情况也依然存在,有的还较严重。这种状态,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一议题的设置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性。
思路逐渐明确:紧紧围绕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一热点议题,在我省民营企业的实践中寻找破解这一难题的典型经验,积极回应党和政府的关注以及群众的焦虑、期待,及时发挥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作用。后来,浙报总编办主任金波在总结这次报道时,把它概括为“寻找浙江答案”,言简意赅。
但报道并不顺利。首篇报道只着眼于薪酬的提升。虽然这家著名的企业在前3年时间里已让一线员工的工资翻了一翻,令人羡慕,但李丹总编辑肯定还有更深的考虑,似乎对这一主题的选择并不满意。我们定下的第二个典型是宁波一家上市公司,他们拿出部分股份奖励包括一线工人在内的优秀员工,但企业怕此事会影响资本市场,婉拒了我们的采访报道。
时间已到了4月下旬,我们静下心来开始思考“和谐劳动关系”的真正内涵以及“构建”的正确路径。此时,温家宝总理已在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4月底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提出“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尊严生活,体面劳动”在媒体上频频出现,在人民群众中口口相传,我们认为这正是和谐劳动关系的最重要的内涵,其中不仅有物质的,更有精神的;不仅是“生存”,更需要“发展”, 同时还有权利、权益的保障……
指导思想清晰了,采访的视野也更为开阔。经过深入了解和比较,传化集团的实践经验较符合上述理念,有更多创新意义,很值得我们去进一步调查研究。
根据李总指示,我们组成了工作室,由杭州记者站负责人管哲晖、杭州站记者李月红、特别报道部记者蒋蕴和我组成。行前,我将此前已了解的“传化”有关情况向他们作了详细介绍,并商定了采访的详细提纲和步骤。
传化集团对此次采访非常重视。担任着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的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吩咐集团工作人员,说他要亲自同我们聊聊这方面的情况和一些想法;集团副总裁、党委书记陈捷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做法;而分管对外宣传的余琴副总裁、蔡阳春总经理和王飞也为我们准备了翔实的材料。
首次采访达到了预设的目的。特别是在对徐冠巨董事长的采访中,我们深感他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着深入的思考,并进行了创新的实践。对我们提出的问题,包括一些尖锐的问题,他的回答真诚坦率;提到企业的员工,他充满着感情,甚至怀有感恩之心。当我们提到“工人在民营企业中的地位”时,他毫不犹豫地说:“是主人!经营者和员工都是企业的主人!是利益、事业、命运的共同体。”当我们问到员工们的要求是什么时,他说他对这事作过调查,除了薪酬外,还要追求事业的发展,拥有良好的工作、劳动环境,包括与上司及同事的良好人际关系,所以我们为他们搭建了个人发展的“双通道”;我们问:你用什么办法留住员工、特别是留住他们的心,他的答案是,营造“家”的氛围,让员工在企业就像在“家”里一样……
当然,仅仅听企业管理层的介绍,仅仅是得悉一些想法和理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事实,是实践。第二天,工作室又聚在一起,分析前一天获得的材料,商量进一步深入调查采访的计划。这里我要插一句的是,在采访中,我始终带着两份材料,一份是胡锦涛、温家宝的报告;一份是报上刊载的关于“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的分析报道。前者是指针,后者是“靶子”,因为我们的报道要有一定内涵,要有针对性、实效性,特别要能破解“富士康”等企业出现的困扰。我们商定,深入采访的主要对象是员工,特别是一线操作工。考虑到传化集团有大批大专学校的毕业生,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是社会的热点议题,因而这些员工也成为重要采访对象。我们还商定,采访的材料要尽可能多的是当事人的直接讲述;要深入一线,不仅要了解事实,更要用心去感受真实氛围。数据要精确,例如在反映员工收入时,要剔除营销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部分,特别要了解一线操作工人的实际收入,防止因“模糊的平均”使工人的实际收入“被拔高”。最近我看到一份材料,说是我省一家大型的、相当有名的民营企业其员工收入已经达10万元。闻此,我不禁哑声失笑!因为是“模糊平均”让绝大部分员工收入被“拔高”了!
此时已是炎炎夏日,我们的年轻记者冒着酷暑,深入化工车间、农业园区、员工宿舍,与一线工人、大学毕业生们面对面交谈,获得了大量翔实、生动的素材。稿件的写作经过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每稿写出,我们细细斟酌,由我进行修改,先后大改了四次。修改的一个原则就是要回答党和政府关注的问题、百姓焦虑和期待的问题,这是一个“魂”!我们期望能在此稿中把传化经验的精髓反映出来,能对其他企业有所启示,能真正成为“浙江答案”!
总编辑李丹看到我们的定稿后非常重视,他在编委会上作出部署,要集报社相关部门的力量,进行连续报道。8月11日由他亲自审定在一版以3/4的版面全文刊载了这篇长达近4000字的通讯,并配了传化的照片。夜班编辑为这篇通讯做了一个既简洁又响亮的标题《我的企业我的家——看民企传化集团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随即, 声势浩大的连续报道也由此展开. 至2011年初, 报道掀起了三次高潮, 刊发典型、言论、专题等500多篇,引起广泛而強烈的社会反响。
8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浙江日报的传化报道作出了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传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做法;并指示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组织力量对传化做法进行调研。省委书记赵洪祝也对报道作了批示。2011年3月8日,习副主席在参加全国人大浙江代表团的审议时又说:“我现在还有一份《浙江日报》经常在翻,看到浙江传化集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报道,我就批示了这件事。”“我在浙江去过许多企业,看到了有很多像传化集团一样注重企业文明管理、对职工人文关怀好的经验、好的典型。”此后,习近平同志还多次提及这组报道。
2010年10月、11月,李源潮、王兆国同志先后亲临传化视察;王兆国、刘云山同志作出批示,要求宣传好传化集团的做法和经验。中宣部新闻局作了《浙冮日报给力春天里的和谐曲,报道‘构建和谐劳动关糸’ 新风扑面》的阅评文章。2011年1月,根据中宣部的部署,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对传化经验作了深入集中的报道。
2011年8月,在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暨经验交流会上,赵洪祝书记及徐冠巨董事长作了典型发言。《浙江日报推动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调查报告》作为大会材料,分发给与会代表交流。
对传化集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经验的报道,充分发挥了党报的主流媒体的作用,成功地引导了热点舆论。这组报道在全省、全国引起了积极而热烈的反响,有力推动了实际工作。人们从对劳资纠纷频发的焦虑转变为对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注和积极创新实践。广大企业更是从对单纯的商业价值的追求,转变为对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并举发展的努力探索。报道中提出的不少理念和做法,如工人的地位、员工和企业是“共同体”、努力营造“家”的氛围、积极发挥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作用等等,具有创新意义,引起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共鸣。
(作者系浙江日报社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