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浙江速递 正文

 

玉环县以“一二三四”为抓手 推动“走转改”活动向纵深发展

 

      编者按:当前,全省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深入进行。玉环县“走转改”活动向纵深发展的做法很好,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玉环县自“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启动以来,在新闻宣传工作始终坚持群众路线,通过“一个基点、两条主线、三个品牌、四张网络”的立体式宣传机制,推动新闻工作者走出真情实感,转出踏实求真,改出清新朴实,不断提升新闻宣传服务基层的能力和成效。

      一、遍布一个基点,勤耕基层“深一点”。积极引导新闻工作者转变从汇报、资料、报纸中找素材的粗放式采访作风,以建立千个基层联系点为抓手,集中半年时间,分期分批组织全县100多名新闻业务骨干走进乡村、社区和企业。一是深入基层。制定《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实施方案》,选取全县转型中的困难企业、城乡结合部的新型社区以及偏远的海岛山村等共1000个联系点,开展“百名记者蹲千点”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各新闻单位制作记者蹲点联系卡,公布蹲点记者姓名、单位及联系电话,方便群众与记者的联系与交流。二是身入基层。蹲点期间,明确每位记者每个月至少抽出一周时间“联系一个企业,探寻转型典型;深入一个乡村(社区),把脉城乡经济;走访一户农户,展示农民新貌;写出一篇新闻报道,力破发展难题”,用制度保证新闻记者与基层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情倾听民生,真切体验疾苦,真实记录变迁。三是心入基层。围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在新闻单位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大讨论活动,以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广大记者对照自己、剖析自己,并结合对活动的认识、采访实践的收获,撰写1篇以上学习体会文章,开展“心连企”结对帮扶献真情活动,针对全县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的融资难、用工难、留人难等问题,成功架起“银企恳谈会”、“用工四见面”等桥梁,为企业解困出实招。

      二、贯通两条主线,拓展平面“活一点”。通过“订下去、采上来”双向互动模式,让新闻战线编辑记者转向基层,贴近群众,真心、主动利用镜头、笔触反映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关切。一是新闻订单服务传民情。建立县、乡(镇)、村(企)三级新闻订单搜集模式,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广播电视台、《今日玉环》、玉环新闻网、E网论坛等主要县级媒体单位,召集各单位骨干记者编辑,组建民情新闻订单服务队伍,分批分区分块安排人员,规定每月1日定向向全县11个乡镇(街道)、314个村(社区)、50多家规模企业(协会)下发新闻订单,每周一派发一次订单,每月底汇总统计服务情况和调查采访满意度。如清港镇垟根村订单要求拍摄特色农产品《垟根文旦》宣传片,《今日玉环》记者深入撰写文案,电视中心派遣摄像师,乡镇外请导演,企业赞助资金,最终成功摄制成微电影。据统计,自“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已有336人次记者通过新闻订单服务模式,宣传报道基层民情1870起,切实为群众解决民生问题1325件。二是数字舆情采集察民需。积极整合现有微玉环微博群、公安天网工程、城管数字民情网络、“双违”整治快速反应中心、12315消费者申诉等数字信息平台,开拓一条科技手段察民需、部门主动快服务的有效途径。每月评出最有价值十大为民办实事新闻点,并组织新闻单位记者及相关部门人员到基层跟踪采访报道,直到问题彻底解决。如在海山紫菜丰收季节,记者走基层了解养殖户行销中的具体困难,通过优质海产品深度报道的同时,引导紫菜养殖户加快转型升级,注重精深加工,确保产品质量,帮助养殖户找到更多行销出路;在“清洁家园”行动中,发动群众及时曝光各村环境整治“盲点”345处。6月份以来,还通过数字舆情采集平台解决了40件主动发现的民需新闻点。

      三、创设三个品牌,扩大影响“新一点”。集中精力做出一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好专题专栏,打造县级各媒体的民生品牌,增强宣传效果。一是创设新闻栏目品牌。县级媒体开辟民生类栏目,《今日玉环》先后开设了《记者走乡村》、《走基层听民声•现场新闻》、《走基层解民忧•特别帮忙》、《走基层抓典型•重点报道》等专栏,已发稿件30余篇,并扩大了QQ说新闻栏目版面;县广播电视台每天播出来自农村一线的报道2至3条,民生电视节目《333新闻窗》进行优化升级,节目设置实现全面平民化,广播对农节目《山水玉环》保证每周3档,已播出来自基层稿件120余条。玉环手机报开设《民生在线》栏目,解答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话题。二是创设新闻人物品牌。以树立平民英雄为出发点,结合全县“道德民星评选”活动,开展“一线人物”播报活动,将镜头和笔触对准普通群众、聚焦平凡人物,树立了一批可亲、可学的新闻人物。目前已通过县级媒体推出39年扎根海岛的吴棣梅、秉公执法的人民好法官项延勇等7个道德模范,以及以几十年为外来务工子女免费辅导书法的潘文基老人为代表的50名草根道德民星。三是创设新闻评论品牌。以引导正面主流舆论为出发点,利用《今日玉环》《海风窗》、玉环新闻网《榴岛时评》等评论类栏目,把个别关注的“小民生”新闻提升到公共关注的“大民生”概念。如针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遇到的瓶颈问题,刊发《赢在转折点上——“环州现象”给我们的启迪》评论文章;针对在殡葬改革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刊发《询公墓建管 问苍生之利》的评论文章。

      四、编织四张网络,惠及群众“快一点”。广大新闻工作者认真践行群众路线,不断创新载体,撒开深入基层的亲情之网、惠民之网。一是建立产品促销网。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偏远山区、海岛进行新闻调查、开展深入报道。县委宣传部在玉环新闻网上开辟“百村网络超市”专题,推介各地特色农资产品,并通告手机短信,提供品质、产地、联系方式等信息。如在新闻报道中刊发的《盘菜今起进入采摘销售期》等稿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今年干江镇的盘菜还没上市即被预订一空。目前“百村网络超市”已帮助150多家农民合作和开展了农产品推荐,通过农民信箱网络累计发布信息5000多条。二是建立结对帮扶网。把困难群众作为本次活动的关注焦点,通过集中采编一批反映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失业人群和贫困群众学习、生产、生活情况的深度报道,呼吁社会各界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如面向贫困大学生,推出助学爱心基金,联系相关企业开展系列助学活动,已累计救助贫困大学生3000多人,捐助金额达20多万元。三是建立民声直通网。各新闻媒体纷纷通过各种形式深入社会矛盾,帮助解决群众诉求。玉环电视台的《333新闻窗》、《今日玉环》的“QQ说新闻”、中国玉环新闻网的《民情直通车》等栏目,收集群众诉求,通过深入跟踪报道,切实解决群众困难。如张野等记者冒酷暑采写的《公路竟成美食一条街》、《工商银行服务“难”》等稿件反映的问题都得到及时解决。四是建立“道德民星”福利速递网。在县级各媒体全方位报道农村中开展的“道德民星评选”活动,人人选星、村村有星、文艺倡星、媒体报星,评选出村级民星500多个,镇级民星50个,县级民星15个,并整合20个部门的各类资源为道德福利。如县民政局将道德民星相对困难户,列入医疗救助对象;县人寿保险公司免费为参保人提供人身意外险;玉环永兴村镇银行为道德民星提供低息无担保贷款服务等。让好人得好报,让好报马上报,使道德信用的效应在农村成倍放大,激扬了全社会的良好风尚。

 

 

来源: 浙江省记协 作者: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