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体会感言 正文

 

最美的风景在基层

 

      先给大家讲两个真实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沈水荣,一位普普通通的搬运工。别看他只是个搬运工,却有着一副好嗓子,《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牡丹江》、《小白杨》等等他都能唱得像模像样。年轻时候因为生活拮据,农村里的“大喇叭”成为他获取歌曲文化的唯一渠道。如今农村 “大喇叭”是没有了的,他却通过录音机、电视机,甚至电脑来听歌、学歌、唱歌。天生开朗乐观的性格,再加上一副好嗓子,使得同行们称之为“搬运工中的歌唱家”,并以他为荣。和他聊天,我觉得非常开心。他总是在笑,笑容时不时会感染着我,我也情不自禁地会跟着他笑,让我很难想象他只是个搬运工,因为他的嗓音是那么清亮,他的笑容是那么美好。或许在大家的想象里,搬运工这个职业,再简单不过,再枯燥不过,但是在沈水荣身上却从来看不见他对这份工作的嫌弃和不满,他对自己这份工作很是享受。即使一整天没有生意,但有许许多多素未蒙面的听众会聚在一起听他唱歌,哪怕舞台只是路边的一块空地,他也会尽心尽力,满怀激情地去唱,他的愿望,就是能上央视“星光大道”。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白树严。德清县育才学校是我县的民工子弟学校,为了学校学生的上下学安全,学校共安排了6位跟车老师,25岁的白树严老师就是其中一位。白树严是一位抱着憧憬和梦想从甘肃来到德清的年轻人,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民工子弟学校的体育老师。他早起晚归三年,周而复始,为了他的那帮孩子们放弃了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早上五点起床出发接孩子上学,40、50个站点。一天忙碌课程后,他又要负责送孩子回家,晚上六点多回到学校宿舍。为了不影响第二天工作,他七八点钟就休息了。很难想象一个年轻人会如此早睡早起,几乎没有什么休闲娱乐的生活。然而在白老师脸上,却一直洋溢着笑容,那是一种满足、亲切的笑容。150多名孩子的性格及家庭情况,他一一记在心里,为了他们的安全上下学,他甘愿做一名平淡的守护者,没有抱怨,却闪烁着青春的光彩。

      这两个故事是这次“走转改”中我和我的另外一个同事所报道的真实故事。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比如“58年如一日的老底子理发师”、“坚持了28年的流动菜贩”、“日夜辛劳的环卫工人”等等。在这次活动中,我和我的同事们不约而同地都将目光聚焦在了极其普通的人物身上,而深挖“人物典型”报道,则是我台新闻综合频道为进一步深化“走转改”活动所提出的新思路和新做法。为了将每篇报道做到最好,我们连续两天、三天、四天地拍摄;甚至半夜两点钟起床,跟拍人物一天的工作。很辛苦,但大家都觉得很充实。当新闻成片后,大家又觉得很有成就感。

     从8月19日召开“走转改”活动动员大会后,德清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以“新闻记者基层行”专栏,着重围绕“进企业”、“进农村”和“进社区”三大主题,开展了多层次多方位的采访报道。尤其是我们的民生新闻栏目《百姓连线》,更是在这次活动中亮点纷呈。到十月底,新闻综合频道推出了《百姓连线进社区》,走进武康吉祥社区、祥和社区、舞阳社区等六个社区,报道民生新闻50多篇。我们还在每个社区大门旁张贴了联系卡,联系卡上印有这个社区的联系记者和联系电话,每个社区还张贴了基层蹲点联系表,明确了进社区接访老百姓的时间、地点。记者节期间,新闻综合频道专门开设了“记者节特别报道”,对前期记者所报道的关于民生类烦心琐事,在记者节当天进行回访报道。

      在 “走转改”活动中,作为一名年轻的记者,最大真切的感受是——最美的风景在基层。我们平时总为找不到新闻源头而冥思苦想,如今,反而觉得可挖的素材源源不断。

      我想用本台评论员杨禹的一句话来总结:这次“走基层”不仅把这四个记者走瘦了,走哭了,也把做记者的责任感走出来了,荣誉感走出来了,压力走出来了,把新闻人的原样走出来了。


 

来源: 浙江省记协-浙江新闻界 作者: 德清县广电台记者 单菁菁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