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基层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信念。坚持这份信念,要求我们有一颗热情、求索的心。作为一名有6年新闻工作经历的记者,在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 和大家一样也一直在路上。扎根于面前的新闻沃土,面对群众最原生态的讲述,印象最深的是《捐肾母亲》这组系列报道。
脚“深”方能文不“浅”。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复乐村是我的基层联系点之一,复乐村是当地的贫困村,我要采访的邱杏囡家是贫困村里的贫困户。今年7月27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54岁的邱杏囡完成了一次肾移植手术,她的左肾移到了已饱受病魔折磨多年的女儿施建美体内。初次见到邱杏囡时,她刚从医院回家休养,看上去有气无力,每说一会儿话,蜡黄的脸庞就会沁出细密的汗珠。采访是伴随着邱杏囡的泪水进行的。这位母亲既庆幸好心人前期为女儿筹措的8万多元手术费,又担心女儿昂贵的后续治疗费用没有着落。在面对母亲的一双泪眼时,我的心情很忐忑,手中的笔重似千钧。后来,我又相续走访了邱杏囡的家人、邻居和工友,进一步了解到邱家还有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及低血压、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丈夫,身患肝病的女婿,93岁高龄的婆婆,辍学打工的小女儿和8岁的小孙女。事实告诉我,除了捐肾给女儿这一亲情举动,更令人动容的是邱杏囡面对困境时那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因此,在捐肾母亲系列报道中,我并没有落入俗套把这个因病致贫的家庭写成简单的帮忙故事,而是着力刻画了邱杏囡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身上难能可贵的坚守。
心“入”方能引共鸣。心理学中有个词,叫“共情”。也许是因为四次去邱杏囡家,在田间地头采访了她太多的身边人,对这位用汗水和贫困“掰腕”、用生命和病魔“拔河”的坚强母亲已经感同深受,而这种真情实感也被带到字里行间,感染了众多人。随着“捐肾母亲”事迹的陆续刊登,博大母爱在磨砺中迸发出的巨大能量令人唏嘘感慨。关于平凡与伟大、放弃与坚守、牺牲与成全的话题触动着许多人的心灵,不断有读者和网友留言,表达他们内心的感悟。与此同时,爱心也如潮水般涌来。看到报道中写有“邱家可谓家徒四壁,大热的天,厅堂里连一把电风扇都没有”,立即就有读者捐来一把崭新的电扇托我们转交;看到报道中写有“邱杏囡身上的衣服和脚下的拖鞋都是别人捐赠的”,织里的几位童装女经营户凑了3000元钱托我们转交邱杏囡……社会各界的爱心因为邱杏囡母女的命运而迅速集结起来。大量的版面和文字,使邱杏囡这位普通的农家妇女一时间成为了“名人”,而出乎意料的是,尽管邱杏囡母女俩后续的复查费和药费还没有完全落实,但用亲情赋予女儿第二次生命的大义母亲近日再次做出惊人之举:委托政府将南浔区各级文明单位捐来的3.78万元善款设为爱心专款,帮助那些比自己更困难的家庭。在爱的求助、爱的接力、爱的反哺中,我一次次感觉到人心的力量、文字的力量,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在下基层和采访对象的零距离接触中,记者同样也有生活拐了一个弯的感觉,比如文风、作风都比以前改进了。
通过深入基层,我现在和邱杏囡的两个女儿都成了朋友,每周保持着电话联系。小女儿施利萍经常为找工作的事向我咨询,病情出现反复尚在杭州住院的大女儿施建美也常和我和聊聊心事。9月22日,市红十字会向我反馈,他们有个专项基金将向施建美提供3万元的定向帮助,准备下周一就送钱去邱杏囡家。
记者手里的笔是不一样的,正如一位前辈说过: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现在,我越来越喜欢这种在路上的状态,因为在路上,最艰辛也最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