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要论阅评 正文

 

三则新闻背后的故事

 

编者按:

      美在哪里?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记者深入基层,用心去发现,用手去采撷,将一个又一个美的故事奉献给读者。这些美的故事汇聚成新时代的“最美”群体 :双手托住2岁小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两入火海救人的17岁丽水最美姑娘叶霄雯;衢州及时挽救了煤气中毒的一家人的三位最美教师,以及杭州一位普普通通的打工者将素不相识的街头流浪的老人接入家庭抚养整整五年,抒写出特殊“父子”的感人故事。这些人物以及发生在他(她)们身上的故事,沁润着道德的力量,散发出时代的芬芳。

      本期“新闻背后”,我们约了其中三个故事的作者回忆采写故事前后不寻常的经历。这些记者用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们: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我的脚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我的笔下就有多少收获。

最美姑娘:事发地不等于现场

丽水日报记者 王巷扉 孙志华 潘建英

      到了事发地,并不意味着记者就到了现场。进了乡村入了企业,也并不表示,记者就真正完成了走基层。

      如果没有对新闻事件的敏锐触角和整体判断,不能紧紧盯住最核心的新闻事实,进行深入挖掘,用心观察,统筹安排,其最终结果可能是到了事发地,却错过了最核心的新闻现场,最终买椟还珠,甚至是入宝山而空手归。

      这是完成“最美姑娘”系列报道后,留给我们当事记者最大的启发。

      而这一点,对于当前“走、转、改”活动中时常出现的“有现场、无新闻”极具针对性。

      一则新闻的“蝴蝶效应”

      7月21日,松阳17岁女孩叶霄雯两进火场,勇救两人的事迹传了出来。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我们顾不得带上一件换洗衣服,在下午5点左右,拔腿就往事发现场赶。

      当天,在8个多小时的采访和写稿后,我们于7月22日凌晨2点多完成了重点报道《火海中竖起青春的标杆》。事后证明,我们当时的努力与坚持一点没有白费。因为在所有关于叶霄雯数以百计的报道中,这篇稿子占尽时效性的“天时”,第一个从救人的具体事件中提炼出“竖立青春标杆”的升华主题,第一个抓住17岁女孩“两进火场”的感人事迹,第一个还原了叶霄雯两进火场的前后经过和面对危境。

      随后的一个多星期内,我们依然采用连轴转的方式,白天采访,晚上写稿,先后推出一系列稿件《‘最美姑娘’感动全城》、《“最美姑娘”当之无愧》、《大火成了“最美姑娘”成人礼》《最美姑娘的“感恩日记”》《 地基和动工时间都初步定了下来 ,“最美姑娘”快要有新家了!》《“最美姑娘”放飞生活梦想》《完成电大报名 落实实习单位 ,“最美姑娘”幼师理想扬帆起航》等一系列稿件。在保持稿件深度和感染力的基础上,抓住“感恩日记”“新家”“上学”“实习”等最亮的新闻动态,保证了每一步都走在各家媒体之前。

      让我们有些始料未及的是,这组稿子刊出后,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人民日报》在“平民英雄”栏目中对叶霄雯加以重点报道,《中央电视台》更是两次派出记者赶赴松阳,先是在《新闻联播》中播发通讯,然后在《焦点访谈》中再次重点报道。此外,中新社、新华社及省内主要媒体先后加以集中报道。

      其中,《火海中竖起青春的标杆》成为该题材报道中,引用最多,影响最大的稿件。此后几天,新华社、《浙江卫视》的相关评论栏目,大都摘录了本稿。在各大网站的论坛上,成千上万网友最受触动、引用最多的内容来自本稿的比例最大。

      在稿子刊发的同时,省委宣传部部长茅临生,丽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对叶霄雯事迹作出具体批示。一个青春榜样在全社会脱颖而出。目前,叶霄雯已成功当选“青春领袖”,并入围“感动浙江20名候选人”,正等待最终评选结果揭晓。

      更可喜的是,本组稿件刊发后,成功引导了青年人积极向上,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社会风气。在随后的几个月内,丽水市缙云县出现了激流之中勇救溺水人的两名“80后”最美村官。丽水市遂昌县出现了半夜跳入湍急洪水中成功救出精神失常患者的年轻民警。

      而在网络上,随着本组稿件的逐步刊发,众多年轻人也走过了“敬佩—学习—靠拢”的心路历程。截止到10月份,丽水多个县市的当地论坛上出现了一组相似的帖子,许多年轻人亮出了自己的心声:“向最美靠拢”,“我们也要成为最美”。

      一组新闻的“蝴蝶效应”全方位地显现了出来。

      敏锐判断 突出核心抢时效

      客观地说,这组稿子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大的反响,机遇与幸运的因素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不过,这也与报社的精准把握与记者的全力坚守密不可分。偶然之中也有一定必然。

      当叶霄雯火中救人的消息被获知之后,如果没有敏锐触角和精准的全盘把握,这条新闻也极有可能被处理成为一条普通的社会新闻。毕竟,作为一个地级市来说,火灾以及救火的新闻一年到头会多得司空见惯。

      然而,当这条新闻线索反馈上来之后,《丽水日报》编委施龙有第一时间向记者发出明确指示:“这是一条极具冲击力的‘新闻大鱼’!”并划定了三个最为关键的重点词“90后”、“舍己救人”、“青春标杆”。

      明确了这条线索的意义,作出整体部署后,报社指派记者立刻出发,用最快的时间赶到事发地,完成首篇长篇通讯,第二天立刻刊发!

      为此,我们一分钟不敢耽搁,背起采访包立刻出发。当我们赶到松阳县西屏镇市口村叶霄雯的临时住所时,时间已经接近傍晚6点。为争取采访时间,我们舍不得耽误几分钟来吃口饭,第一个时间找到叶霄雯。然后从18点到21点半左右,开始了紧急而又连轴转的采访:叶霄雯,同为救火人的叶霄雯母亲、九十岁的老太太何金凤和60岁的弱智患者两位当事人,市口村村民(见证者)、叶霄雯的同学、叶霄雯的班主任以及叶霄雯暑假打工的店老板。完成了第一次收集相关素材的任务。

      当第一篇稿子完成后,关于第二天的采访报道任务和方向我们也已经明确。那就是,一个90后的柔弱女孩,生平第一次面对“像小山一样高”的熊熊大火,却作出了舍己救人的不平凡壮举。那么,社会各界将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为此,22日,记者再次深入采访网友、同学、乡亲们、老师、家长等叶霄雯周围的人,再次在晚上赶稿至第二天凌晨,采写出稿件《‘最美姑娘’感动全城》,该稿也再次成为各家媒体中的第一,成为各家媒体随后的引用对象。

      按照这个逻辑下来,一个必然必须的话题便注定会被提出。那就是,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成长经历和思想动态,让17岁的小姑娘能够在大火面前,临危不惧,沉着冷静,毫不犹豫,两进火场?

      沿着这个逻辑,这才有了下面一篇篇稿子。正因为我们抢得了时效性,这些稿子才能一次次成为“第一篇”。更深层来看,则是由于我们紧紧抓住了“青春风采”这个核心,这些时效才最终变得有意义。

      为此,当这组稿子做完后,留给我们一个很深的触动就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但是,并不是所有新近发生的事情都是新闻。如果事无巨细,捡到篮子里面都是菜,那么,我们最终完成的极有可能也是“有现场,无新闻”。

      要保证有现场的同时还必须有新闻,记者就必须把时代大背景时刻装在心里,作为对新闻线索价值判断的坐标系,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深入挖掘抓现场

      说到现场,在“最美姑娘”这组系列报道的新闻事件中,至少有三个现场:松阳县西屏镇市口村作为火灾发生地,是事件现场。叶霄雯两进火场勇救两人才是新闻现场。

      走进这个层面的新闻现场,相信参与报道的每一个新闻记者都能做到。然而,这依然还只是表层的新闻现场。如果就此打住,最终完成的依然极有可能是一篇普通的社会新闻。

      最核心也最为关键的新闻现场应该是:一个17岁的“90后”在大火中展现了青春风采,竖起了青春标杆。前者是叶霄雯的个人英雄壮举,后者则是这起事件在当下时代的最大新闻价值。

      从火灾发生,到17岁女孩救火,再到青春标杆。看似每一层都只隔着极薄极薄的一张纸,然后要捅破这些窗户纸,最终抓到新闻大鱼,非深入挖掘不可。

      《丽水日报》社总编辑丁子洋时常告诫我们:要注意稿子缺现场。对此,我们还时常不服气:我明明到了那个地方,就在那里采访,怎么能说是没有现场呢?

      现在,用“最美姑娘”这组稿子来验证这句话就非常直白了。之所以会出现“到了事发地却没有到现场”,原因不外乎三个:第一,到了事发地,却没有坚守直到看见新闻发生当时场景;第二:见到了那个场景,却因为方向偏了,落笔散了,将现场感给淹没了;第三:只见到了表面现场,却没有挖掘出深层的核心现场。

      而要找到核心现场,就必须深入挖掘。要想做到深入挖掘,记者就必须用心观察。在那个时间,在那个地方,“看”到那些最亮的新闻。

      随着“最美姑娘”前三篇稿子的逐步刊发,领导批示出来了,中央媒体赶来了,叶霄雯迅速成了整个松阳乃至丽水引以为豪的优秀榜样。从7月23日起,前来看望叶霄雯的领导、邻居、同学、企业代表、网友还有民政、保险、团委以及素不相识的人络绎不绝。那段时间,蹲守在叶霄雯临时居住的家里,可以说伸手一抓全是新闻,睁眼一看事情千头万绪。要想在这种海量信息中找出每天最亮的那几条新闻线索,就必然要求记者用心观察,统筹谋划,心中有一个清晰的总体报道框架。

      7月23日,在送走看望人群的空隙,叶霄雯拉着妈妈走到一张借来的桌子前,拿出一本刚从隔壁小卖部买来的练习薄,两个人一边小声商量,一边在本子上记着什么。当在场大多数记者还在整理采访笔记,或者挖掘救人细节的时候,我们却是赶紧靠近过去。就在这个大多数人都忽略了的两三分钟的细节上,我们完成了稿件《最美姑娘的“感恩日记”》。

      7月24日,星期日。这天早上八点,当看望慰问叶霄雯的人们一拨接着一拨的时候,记者突然发现,叶霄雯的父母跟着一群人向屋后的空地走去。因为心中时刻绷着“叶霄雯何时何地能有新家”这根弦,记者立刻跟了出去。让记者高兴的是,这群人正是松阳县国土、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办及西屏镇的相关工作人员,利用周末的时候,前来协调解决叶霄雯新家地基问题。就在这片房前屋后空地上,记者利用一切空隙时间,找到相关人员完成了采访,写成了《 地基和动工时间都初步定了下来 ,“最美姑娘”快要有新家了!》这篇大家最关心的最新动态消息。

      总体来看,在整组报道中,我们并没有因为“抓住一条新闻大鱼”便立刻沾沾自喜,而是开动脑筋,全力以赴,努力把“抓来的大鱼”烹饪出“色鲜味美”的可口菜肴,从而真正做到了“有现场、有新闻”。 

 [1] [2] [3] 下一页

 

来源: 浙江省记协-浙江新闻界 作者: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