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要论阅评 正文

 

视野广、开掘精、人物新、语言实

 

——钱江晚报“新春走基层”走出新意

      阳历新年伊始,钱江晚报开出了“新春走基层”专栏——春天里,与你同行,将春天的温馨、希望和感动沁润入读者的心扉。从阴历大年三十(1月22日)至大年初六(1月28日)的短短七天里,即使版面再少,钱江晚报仍给“新春走基层”保证了六天六个版的篇幅,让暖暖的春意伴随读者走过漫漫春节长假。

      这组专栏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印象深刻在哪里?就在作品关注点的新意上。

      其实,“新春走基层”是媒体的老套路。往年,一说走基层,关注点往往是那些弱势群体。孤寡老人、残疾人、困难职工、单亲家庭,乃至在偏远地区坚守岗位的劳动者。年年如此,有些不理解的读者还形成了片面的认识:媒体怎么了?平时不关注,过年了才想起这些弱势群体。

      钱江晚报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春天里,我们与你同行,一改往年的哀情笔触,从选材、立意、语言,都给人一种美好向上的力量,似是春日阳光下的快乐笔谈,读后心情愉悦。

      这组报道,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视野开阔

      我们先看看这组报道的部分标题:《收件人的一句“谢谢” 是我最好的新年礼物》(1月21日)、《这项特殊任务,他们坚持了20多年》(1月22日)、《除了团圆,除夕还有一种过法叫坚守》(1月23日)、《爱心大叔,7个“苦娃娃”给你拜年了》(1月24日)、《加油工老孙:这个年,一家三口全守加油站了》(1月26日)《他们,穿越地下过新年》(1月27日)、《司务长8年“炖”出“石头宴”》(1月28日)。林林总总的特殊人群、形形色色的过年方式,这样的视野、这样的选材,让我们在欣赏之余,不得不感慨记者的眼光。“石头宴”是什么?“穿越地下”是怎么回事?什么“特殊任务”?这一切,让我们看了标题欲罢不能。

      二是开掘精细

      以往的类似走基层作品,往往浮光掠影、浅尝即止,事情讲清楚、人物交代完,也就完事了。但这一批作品却不然。《加油工老孙:这个年,一家三口全守加油站了》中,老孙连续8年没回老家过年,老婆儿子也跟着他入了这一行,他十多平方米的出租房里,还经常不定期召开家庭“业务会”。这些情况讲清楚,一个快乐的加油工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足以带给读者惊叹和感动了。但作品却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继续开掘主人公工作的动力,那就是“爱”。他倾尽心血为美丽杭州坚守加油岗位,是因为他热爱这份工作。因为爱,再苦再累也是快乐。爱到什么程度?作者借用老孙的一句话做了诠释:“我现在每天回家,和老伴打招呼,第一句是辛苦了,第二句就是别加错油。”这样精细的开掘,将人物的精神写深写透,留下的是立体的感人形象。

      三是人物新颖

      “新春走基层”的落脚点是人物以及人物亲历的故事。离开人物和事件,“走基层”只能泛泛而谈,落不到实处。人物是否新颖、故事是否鲜活,决定作品的成败。在钱江晚报这组“春天里,与你同行”的“新春走基层”报道中,所报道的人物不仅新颖,而且给力。《他们,穿越地下过新年》,写的是义乌一群城市管道工的工作和生活。他们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常年在3米多深的路面下独立作业:不停地挖掘土方,然后将管道铺设进去,为了这样的“顶管作业”,他们过年连“春晚”也看不上,幸好老板送来一盘虾一碟猪头肉当年夜饭。这样的职业人物以前闻所未闻,带来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让读者印象深刻。《司务长8年“炖”出“石头宴”》中的主人公陈新根是一位普通的退休职工,退休后的8年多来搜集了数不清的石头,努力实现自己的“石头梦”。他用石头做成的“红烧蹄胖”、“烩鹌鹑蛋”、“浇汁全鱼”、“土豆炖肉”几可乱真。这位用实践践行自己文化梦的可爱老人,让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读后对这位老人的其人其事不仅惊叹,而且崇敬。

      四是语言朴实

      由于这组报道的记者们“走基层”走得深入、观察细腻,使得作品的语言生动、朴实、有味,生活气息格外浓郁。以《收件人的一句“谢谢” 是我最好的新年礼物》为例,写的是义乌申通快递公司一位普通员工胡井军的生活故事:早上7点多,义乌北苑街道春晗三区的一个普通居民房内,胡井军起床开始洗漱。这是由一间卧室改成的一室一卫,房间很小,只够放得下一张床,没有任何电器设备。为省一些房租,胡井军和同事黄宝威住在一块。洗漱完,胡井军要出门了。他特意看了一下天气。让他失望的是,又是阴雨天。胡井军告诉我们,干快递这一行,最怕遇到的就是坏天气,“骑着摩托车每天都要跑至少五六十公里,又没法挡雨,天气冷得让人受不了,路滑还不安全。万一快件淋湿了,别人还骂你一顿,问你是怎么送东西的。”胡井军说着,伸出自己的双手,满手的老茧和干裂的皮肤丝毫看不出是属于一个28岁小伙,“下雨天送快递,一下子就会变得很红肿,但是也没办法。”;等人的时候,胡井军和服装厂里扫地的阿姨聊了起来。阿姨姓郭,认识胡井军,“你们难道不回家过年的啊?老婆孩子不担心的吗?”胡井军淡淡地说,活太忙,过年不回去了。胡井军说,平时早上7点出门,晚上10点回家,连给家人打电话的时间都没有。“老婆会发个短信来问一下情况,女儿通常只能通过QQ叫一声爸爸。”;晚上8点,胡井军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义乌的雨也总算停了。胡井军脱掉厚重的雨衣,打算找家快餐店饱餐一顿,这才发现,小区里常去的几家店都已经关门歇业,即便“沙县小吃”也不例外。无奈之下,一碗泡面成了他的晚餐。春节期间,胡井军还得过很多天这样的生活。不厌其烦摘录的这几段文字,朴实的生活趣味渗透字里行间,没有描写、没有豪言,一位普通劳动者的形象那样鲜明,那样充实,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钱江晚报在经营专栏“新春走基层”的同时,还开辟了它的姐妹专栏“团圆,我们的节日”。相比“新春走基层”,“团圆,我们的节日”篇幅更多、版面更大。前者是特写和通讯,后者着力报道新春基层的动态新闻,二者相互辉映、互为补充,合力用新闻编织出今年春节“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美丽风景。

      今年我省新闻界“新春走基层”已成风尚,各家媒体各展所长,各显其能,推进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向纵深拓展。钱江晚报在“走基层”中“走”出新意,“走”出特色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来源: 浙江省记协 作者: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