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区新闻中心立足自身职能,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在唱好主旋律的同时,利用自身优势为党委政府和百姓群众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服务大局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一、大力推进惠民服务提升战略,满足基层生活生产需求
一是践行新闻惠民理念。持续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推出了领导干部蹲点调研、中层干部赴基层挂职交流、记者编辑“五进四交四联系”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全面、全员、长期”走基层,不断提升新闻惠民工作水平。“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镇海区新闻中心共建立基层联系点330余个,领导联系点10余个,2011年,镇海区新闻中心四家媒体共刊播基层稿件1000余篇,深入挖掘反映了基层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提升报道可读性可看性的同时,有效推动了部分难点问题的解决。据统计,赴基层挂职交流的中层干部在实地走访过程中,累计沟通、协调和解决各类实际问题140多件,其中,派驻澥浦的中层干部根据湾塘草莓基地种植户的需求,建设了我省首个专业草莓网——“湾塘草莓网”,并指导莓农网上扩销,有效拓宽了营销渠道,得到了广泛好评。目前,通过网络传播,湾塘草莓品牌迅速打响,网销效应已初步显现。
二是提升广电服务水平。在服务窗口推行“优质、高效、满意”服务标准,不断完善服务大厅工作人员的服务规范。部分广电站所对站内《办事指南》进行更新,明确办事流程,提高用户的办事效率。坚持24小时全天候服务,并对服务按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群众意见及时处理率进行考核,切实提升服务质量。2011年共开展安装维修18200次,抢修主干光缆2个,做好因雷击等自然灾害引起的故障维修3次,及时化解了用户的收视和上网故障,延续了全区11万用户零投诉的良好势头。开展温情服务,扩大广电低保覆盖面,为322户低保户减免“入网费”、“收视费”共计54000余元。对高清机顶盒进行下调,适当降低了付费节目包的价格和基本型机顶盒价格,让用户得到真实惠,市场美誉度和覆盖率不断提升。2011年,数字电视和宽带网络开户数分别增加4800户和4000户。
三是加快三网融合建设。投资2700万元圆满完成农村广播电视数字化双向网改造工作,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全覆盖,其中,三网融合试点村——骆驼街道董家畈村更是于2011年11月率先安装了网络设备及机顶盒,全村用户可享受电视高清互动点播和宽带上网功能,成为镇海区首批三网融合受益者。着力推进新功能的研发和应用,提出建设高清节目点播平台、城市应急广播平台、“家银通”平台等广电惠民工程,其中,前两个项目已被区委区政府纳入议事日程,项目一旦建设完毕将进一步体现三网融合建设的成果,满足多样化的使用需求。
二、大力推进社会服务提升战略,满足和谐社会建设需求
一是坚持弘扬社会主流基调。结合四媒合一的实际和优势,扎实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平稳较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2011年围绕“十二五”规划、“三思三创”、建党90周年、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及区党代会等重大主题,推出相关专题专栏近30个,刊播主题稿件8500余篇次,起到了凝心聚力的效果。积极向上级媒体发送优秀稿件,对外展示镇海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成就。去年以来,镇海区新闻中心共有30多篇广播电视稿件被中央级媒体录用,另800多条广电新闻稿件被市级以上媒体录用,形成了外树形象、内增动力的宣传局面。
二是深化打造网络问政品牌。在现有网络问政平台的基础上,构筑“全域网络问政格局”,通过实施科技问政、科技问效工程,为镇海全面打造“不下班的政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探索建立二级网络发言人制度,2011年在招宝山街道10个社区各设立了一名网络发言人和一名网评员,使网络问政的触角进一步向社区延伸。建立每季度通报制度,进一步促进网络问政工作的实效性,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2011年,网络问政平台全年受理网民咨询投诉求助2394件,有效解决了网民所反映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继续探索网络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今年将联合镇海区纪委、镇海区委宣传部,推进网管、网宣、网警、网络问效的合署办公,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对网上舆论的收集、研判、引导、处置等工作,健全完善网上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机制,不断推进网络社会综合监管体系建设。
三是持续推进公共网络建设。利用全区广电网络技术资源,积极投身城市建设管理。在2008年完成镇海区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项目的基础上,于2011年推进农村“平安示范小区”监控系统建设,为镇海进一步完善基层治安联防机制,强化社会治安动态管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去年,主要完成了董家畈村的24个治安视频监控点的安装联网调试工作,在不增加警力的前提下,有效扫除了治安死角,从而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构筑了一道安全的科技防护网。为全力配合做好“城市管理服务年”活动,与城管部门联手,推进智慧城管项目建设,通过安装“电子眼”,提升城市管理执法的科技化水平。2011年共完成23个视频监控的安装和调试。其中,在明州大桥安装的三个超高清“电子眼”,为进一步规范渣土的清运管理提供了有效保障,并开创了全市的先河。
三、大力推进文化服务提升战略,满足文化事业发展需求
一是加大精品创作力度。始终把精品挖掘和培育,作为打造自身品牌、推广区域形象的一个重要抓手。高标准推进广播影视重大项目制作,2011年投资拍摄了30集电视连续剧《郑氏十七房》,该剧有望于今年3或4月登陆荧屏。去年完成14集广播连续剧《镇海雄关》,并获第十一届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广播剧专家奖超长、系列剧金奖。受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的委托,着手广播连续剧《朱枫》和《江小金》的创作工作,力争将其打造成广播主旋律经典剧目献礼党的十八大。目前,剧本创作正在有序推进,今年将完成作品的制作和参评工作。
二是搭建文化育才平台。积极探索和优化现有广播影视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于2011年10月成立镇海区广播电视艺术家协会,努力培育高素质的镇海广播影视人才队伍,为积聚广电人才,做强广电精品提供了载体和平台。为加强青年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今年计划与浙传媒等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打造产学研基地,为广播影视文艺工作的持续推进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三是充分发挥优势特长。利用自身专业技术优势,全力为各类文化活动提供各种支持,如节目录播、新闻宣传、主持人等, 2011年,共完成数十场大型文化活动的录制及直播工作,并实现“零差错”。为进一步提升整体竞争力,今年计划借助人才和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文化传媒项目的开发与合作,重点进军广电影视演艺服务等领域,目前,正在筹划建设广播电视艺术团、少儿艺术团和少儿培训中心,繁荣文化市场。
四是推进文化活动开展。配合宣传部门精心组织文化活动,打造网络节庆文化品牌,培育一批思想性、娱乐性、互动性强的网络文化产品。2011年,首次承办镇海区网络文化节,举办了8项活动,吸引区内外5万多网民的热情参与。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2011年启动“文明礼仪电视大赛”、“ 职场文明礼仪电视大赛”、“家庭文明礼仪电视大赛”等系列活动,在为百姓展现自我提供舞台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市民的文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