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体会感言 正文

 

奔走基层 乐在其中

 

      去年8月,湖州广播电视总台在接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通知后,第一时间在全台进行了发动,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了一张有20多个乡镇的走基层联系点全景网。作为新闻中心一位有着13年从业经验的新闻工作者,带头走基层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因为我兼着《新闻60分》的总责编,经常要轮到直播当班,但只要有空,我最乐意的就是带着刚进电视台的年轻记者一起下基层采访,去感受基层的变化,去倾听百姓的心声。在走基层中,我先后发回了系列报道《长兴农民工的幸福生活》、《阳光村务  大事小事村民说了算》、《新居民家庭  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幸福指数》、《兴隆村:民主管理带来的乡村巨变》等近20篇鲜活、生动的报道。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10月中旬,我和同事周艳、罗子康一起到安吉县梅溪镇蹲点采访。当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报道当地的“临港工业园”建设情况的,但在采访时正巧遇到当地的一位叫陆阿珍的村民拿着一面锦旗要去感谢“黄天福委员工作室”的黄委员,上面写着“情系百姓  为民办事”八个大字。这位陆阿珍原来是在当地的一家企业上班,到了退休年龄时,她才发现自己身份证上的出生年月比她实际的年龄小了两岁,这样她就无法及时拿到退休金了。为了这件事,她找了很多部门,也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得不到解决,因为要出示最原始的资料,但她不知道去哪里找,最后她想到了当地的一个政府办的信访代理点——“黄天福委员工作室”。让她没有想到的是,黄委员十分热情,为她跑前跑后,没多久,不仅找到了她的最原始的身份资料,还为她办理好了养老金领取手续,这样的事情摊到谁身上都会感动。我们翻开黄委员的信访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各种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有宅基地纠纷、邻里矛盾、甚至对政府拆迁的诉求等,对于每件事情,这位黄委员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而且件件都有处理结果,或者是解决进度。作为县政协委员的黄天福在采访中跟我们讲得最多的是“应该”两个字,他认为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老百姓开心了,他更开心,也很有成就感。在聊天中,黄天福委员还给我们讲了很多有关他代理信访的故事,为了老百姓的利益,他有时真是得理不饶人,甚至甘为老百姓两肋插刀,所以也难怪当地的老百姓对他是信任有加。而像“黄天福委员工作室”这样的信访代理点在梅溪镇共有15个,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这一信访工作的创新机制,我们用了足足两天时间,跑了梅溪镇的多个社区和乡村,实地了解村民们对信访代理的看法和需求。当我们一次次看到村民与信访代理员手拉着手,像亲人一样侃侃而谈时,我们的内心真的是被这种温情的场面所打动。有一首歌唱得好:“天地之间有杆称,那称砣就是咱老百姓”。你对他好不好,老百姓心里全明了。我们的和谐社会也正是在这“投桃报李”的过程中慢慢实现的。采访回来后,我们在10月23日的《新闻60分》中头条播发了题为《信访代理制:变“受理”为“代理”  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的长篇消息,这条消息不仅在我们频道内部的“走转改”好新闻评比中脱颖而出,还在省记协组织的“走转改”好新闻评比中获得了二等奖。

      不管是最近的下基层采访,还是我多年的新闻采访生涯,都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新闻报道不仅要反映生活,更要源于生活。我们常说:“心有多近,距离就有多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倾听到百姓的心声,才能接到地气、抓到活鱼,获取到源于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只有走进基层,才能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养成回应群众关切的创作风格。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知道老百姓衣食住行生活百味,也才能找到我们创作的思想源泉。

      然而,现在我们有一些作品、文章被群众戏称为“镜中之花、水中之月”,没味、没用,听不明、看不懂,最大的要害就是没有回应群众的关切和诉求。我们的作品既要上情下达,又要下情上传。上情下达是为了让群众正确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以便在贯彻落实中能获取群众更多的支持;下情上传是为了让决策层更全面地了解基层群众的想法和需求,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部署。而作为媒体要架设起下情上传的桥梁,我们就必须深入基层,走近群众的身边,用真情去交流、用心去感受,并用我们的摄像机、用我们手中的纸和笔记录下百姓的疾苦,记录下群众的呼声。当群众的诉求得到回应时,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我们的作品也不再是“镜中花、水中月”了。

      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我们所收获的绝非是简单易行的“换位体验”,而在于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并让我们终身受益。

      有人说:“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我愿意每天双脚沾满泥土,奔走基层,乐在其中。

 

来源: 湖州市记协供稿 作者: 湖州广电传媒集团 陶伟峰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