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浙江速递 正文

 

带着责任和思考驻村蹲点

 

      “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最好老师。到基层去,是每一名新闻工作者贯穿终生的一课。

      去年9月初,我正式蹲点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荷花村,并挂职村民委主任助理。几个月来,自己用心感受民生民情,用情书写百姓故事,用爱传递信心力量,用责任为基层出谋划策,先后推出了一批鲜活生动、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好评,并为基层解决了一些实际难题。

      破解难题  架起基层和政府之间的“桥梁” 

      只有身处一线,才能够发掘最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够了解最真实的数据。为了尽快了解村里的情况,在蹲点的日子里,本人和村干部深入交流,掌握最新动向。平时,还和村干部先后来到企业、田头、农户家等,跑得越多,心里越踏实。

      喷水织机曾经是当地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富民工程。如今,再提喷水织机,则是村民和政府的“心病”,尤其是当污染、耗能、违章建筑、安全管理等各种问题叠加而至时,喷水织机怎么管都成了无法回避的话题。凭着多年的基层采访经验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本人克服农村狗多、田间有毒蛇出没、语言交流不畅等各种客观困难,就喷水织机问题开展了深入调查,并推出了第一篇蹲点稿件《喷水织机的明天在哪里》,并在嘉兴日报头版头条刊登。

      稿件见报后,引起了嘉兴市、区、镇等政府部门的重视,并着手开展调研,制订方案。喷水织机的问题解决,无论对于当地村民还是政府部门,都是充满了期待。

      心系民生 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

      走到群众中间,从群众生活工作的点滴之中发现问题、把握趋势,才能增强判断能力,提高引导水平,体现党报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风范。

      在蹲点的日子里,我习惯了往农户家和往田间地头跑,闻到了大地泥土的芳香,拉到了群众温暖的双手,听到了老百姓的心里话,也深刻体会到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在了解荷花村的鱼塘承包经营户养殖效益不高、信息沟通不畅、养殖风险大、自来水没通等诸多实际困难时,我深入采访,推出了《鱼塘承包经营户有四盼》的报道,得到了市、区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还第一时间联系王江泾镇党委书记等相关负责人,让其尽力解决养殖户的困难。荷花村民委主任还和本人一起多次来到鱼塘现场办公,自来水等问题将很快得到解决。

      鱼塘承包是荷花村重要的村集体经济来源之一,除了搞好报道、帮助经营户解决实际困难外,我还就如何使鱼塘效益最大化,进一步状大农村经济,多次与村干部进行协商交流,并让专家进行“把脉”,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建议。

      实际上,在蹲点的日子,不时碰到基层群众的各类求助,包括各类法律咨询等。本人在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或者联系相关政府部门帮助处理。

      建立长效  动真情把心留在基层

      走基层的意义不只是人到现场,更重要的是,你的心是不是留在了基层,是不是与老百姓相连。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和挂职的村民委助理,如何扮演好双重角色?如何进一步贴近群众,了解民情,倾听民声,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我一直在追问自己。为此,我自己设计和制作了展板,挂在村民委显眼位置,公布了嘉兴日报24小时热线电话和本人的手机号码。

      此举推出后,不时收到村民的来电,有咨询的、有投诉的、有建议的。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我进行分类处理,哪些适合见报的、哪些适合和村干部协商解决的、哪些需要和相关部门对接的等等。不仅如此,蹲点时,我还特意将办公室设在村民委服务大厅,可以接触大量的村民。

       在一次接待中,一位村民前来寻求帮助,希望年底再次申请到村扶贫帮困基金,这引起了我的关注。通过大量的走访和调查,最后推出了《三问村扶贫帮困基金》。荷花村许多民营老板纷纷响应,主动捐款,涌现了不少动人的故事。目前,荷花村的扶贫帮困基金的机制不断健全,为其他行政村提供了有效借鉴。

      与此同时,在了解到该村一些贫困户的实际后,我与市民政部门联系,申报了10多户名单,并有望得到“福彩”资助。这意味着到年底,一些困难户又可以分享到别样的温暖。

      基层有最真切的民生,这对于蹲点的记者来说,不仅仅是一段采访,更是一段不能忘却的经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脚踩在这一片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实,而自己还做得很不够,等待的仍是坚持和努力。

 

来源: 浙江省记协-浙江新闻界 作者: 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记者 姜鹏飞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