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体会感言 正文

 

身与心的涤荡

 

      在“走转改”活动开始之前,其实我就已经认识了刘光兵,当时是在感动湖州的颁奖典礼会上,他作为当届安吉唯一一个获奖者接受了央视主持人李小萌的专访。在随后的采访中,我从他的话语中感觉到,他其实是一个质朴,却热衷聊天的中年人。几十年山里的独自生活并没有磨灭他与人为善,待人热情的本质。

      在这次的下基层活动开始后,我们采访部第一个确定的下基层选题就是《老刘的巡山路》,我和我的搭档都很兴奋,因为我们对这个巡山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好感和亲切感。我的感受来自于之前的言语交流,而他的却来自于更真实的亲身体验。他前一次去龙王山拍外景,是去年10月份的事情,当时衣着单薄的他扛不住龙王山顶漫山的飞雪,就躲进了老刘的巡山小屋里,和老刘一起喝酒驱寒。那时的他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山顶生活并不是常人可以想象,更何况要肩负重担,一走几十年。

      在确定选题的第二天,我们就自己驱车上了龙王山,一路上逐渐变得清冽的空气和秀丽的风光,让人身心涤荡,但这并没有让我们艳羡这里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因为上山的路并不好走,一路的滑石和塌方有新有旧,有时车轮的一步之外就是万丈深渊。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我们和老刘同吃同住,同走一条巡山路,搭档扛着摄像机一路跟拍。几趟巡山下来,自认为体能和爬山技巧都不错的我,跟在老刘后面,显得格外笨拙。原本上山时还能拿来当成拐杖的脚架,最后也成了拖累。老刘则可以在我需要手脚并用才能安全上下的山路上,扛着我的脚架健步如飞。

      就是在这样逐渐适应的过程中,就是在这片茂密的原始森林里,老刘教会了我如何辨识脚印,如何发现盗贼,如何只身一人吓退歹徒,如何坚守孤独的职责……

      我们在山上的两天,是老刘最开心的时候,因为他的妻子也在,他说山上难得可以有这么多人,可以这么热闹。其实这两天,对我们而言,也是最单纯质朴的两天。吃着老刘亲手种的萝卜,望着炉膛的火焰,回味这几十个小时的生活,老刘就像这黄浦江源的清水般,一眼见底,在他的字典里永远没有自私两个字。也正是这样的人生,这样的故事,这样简单的坚持,才让《老刘的巡山路》和《老刘的幸福生活》获得单位同事和观众的一致认可。有人说,很久没有看到这样暖人心脾的新闻出现了;有人说,只有真的融入了受访者,才能用我们的语言表现出别人真实的人生;有人说,我从来没有信过电视上的那些高大全的人物,但老刘的故事我信他是真实的,因为他就是那样活生生的摆在那里……

      几次接触下来,老刘的清澈、无私,在我眼里成了一本书,一本可以涤荡人心的读物。在这本书里,你看到的毫不虚伪的大爱,虚怀若谷的真诚和毫无保留的热情,让我和我的搭档,甚至电视机前的每一个人都能树立起一块久违的丰碑。这份难能可贵的坚持值得任何人尊重,更能涤荡我们不再纯真、不再炙热的灵魂。

      虽然当时怀着宝宝上山采访,事后想想让人后怕,但现在细细回味,更多的是动容和感激。我很开心,宝宝在他的人生伊始,可以接触到这样清澈见底的人,听到这样简单执着的故事,感受这样无私无畏的精神,从而变成他为人之初对这个未知世界的第一认识。

      在我们的新闻稿发出没多久,老刘的故事就引起了热议,还得到了各级媒体的关注,浙江卫视、浙江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甚至央视,他们都希望能让老刘的故事感染所有的人。这样的肯定,也让我们采访部的下基层活动变得格外积极,也让随后出现的许多新闻故事,和老刘的故事一起获得了诸多好新闻奖项。但是,对于一个记者而言,获奖并不是最开心的,最动容的喜悦永远停留在大家相信并记住新闻中故事的那一个瞬间。

 

来源: 浙江省记协-浙江新闻界 作者: 安吉广播电视台 张洁云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