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体会感言 正文

 

换个视角看世界

 

      作为嘉兴广电集团新闻频道的记者,刚接到我们频道下达的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任务时,坦白地说,我对这事很质疑。一是要求“走基层”,这有意义吗?我除了跑时政新闻,还跑农经新闻,我几乎每周都会去田间地头转悠,整天和农民们聊在一起,我的工作已经很基层,我的新闻已经“贴地飞行”。二是要求“同吃住”,这有必要吗?嘉兴又不是山区,一马平川交通便利,去最远的乡镇都只要一个小时,我完全可以白天采访结束,晚上收工回家。虽然我个人是满腹疑问,但集团里频道里却是决心很大,集团副总编辑、频道总监、副总监亲自带队,于是我们的团队就这样走进了桐乡市濮院镇。

      桐乡市濮院镇,拥有全国最大的羊毛衫市场,这里有交易市场、有工业园区、有物流园区、有社区、有农村、有本地居民、有新居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一个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非常典型的乡镇。虽然过去我也经常来濮院采访,但是从来没有这样的 “亲密接触”。在为期三周的时间里,我们吃住在当地。白天采访,我们和镇村干部、管委会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到了午饭、晚饭时间,我们就约上几位村民,或是毛衫经营户,或是毛衫生产企业老板,大家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傍晚,我们在村里转转,在市场边走走,跟路人、店家随意聊天。我突然发现,原来放下了话筒、摄像机,抛开了工作,真正在生活着的时候,你才能从这些人群中听到许多平时听不到的声音。

      “走”出来的新视角

      来之前我就听说,濮院镇的党政班子在几年前就已经建立了一套民主决策的制度。我很想知道,在乡镇农村里搞民主,到底是真民主还是走形式?在镇里的工作人员陪同走访之后,我们又自己单独去村子里了解情况。在永联村我看到,这个村正在实施整村搬迁,腾出来的四千亩土地不是引进工业项目,而是按照镇里的功能区规划,建设成一片生态区,将来这里将种满薰衣草等植物,建筑物将采用太阳能发电、分级供水等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成为一个集休闲、观光、购物、餐饮于一体的环保概念新城。实施这样一个大项目,涉及数百名村民的搬迁,这到底是领导层“脑袋一热”呢,还是村民们众望所归呢?我们在村里随便找村民打听,又多次和镇里的工作人员闲聊,事情的经过才慢慢浮出水面。让我非常意外的是,对于这个项目,齐声叫好的竟然是村民,争论最大的竟然是党政班子内部。原来,这个村子的房屋大部分是几十年前建造的,比较陈旧,村民们早就盼望着拆迁,希望能让他们早日住到配套设施完善的农村新社区里去。而对镇党政班子而言,上马这个项目,这并不是上级党委政府交给镇里的一项硬任务,也就是说,可以现在做,也可以等以后再做。要知道,上马这么大一个项目,前期的拆迁工作千头万绪,而项目真正要出成效,却是要十年之后甚至更长时间,说白了,最重的担子被这一届党政班子挑了,“政绩”却是要到下一届党政班子上任后才能体现出来,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在濮院镇党政办公室,我们找到了几本厚厚的会议记录,一页一页地追查这个项目的决策过程。在濮院镇有这样的明文规定,要决定一个重大的项目,这需要拿到党政联席会议上来公开讨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里的书记都要来参加。还规定,会上“一把手”必须最后一个发言,因为“一把手”一旦定了调,他说好,别的人就不敢说不好,只有所有人都说完自己的意见,“一把手”才能发言。决策的过程,是由大家投票表决决定的,少数服从多数。我数了一下,这个项目,总共经过了九次党政联席会议和七次书记办公会议的讨论才决定下来,是村支书挨家挨户发问卷,把村民们的意见带到会上来说给大家听;是党政班子成员、代表委员们一次次地争论,要不要做,怎么做,大家思想碰撞、观点争论的过程,也正是统一思想、上下齐心的过程。现在走进镇里,我听到的是信心百倍的声音:“愿意挑担子”,“我们能做到”,“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走进村里,我听到的是欢欣鼓舞的声音:“终于住上新房子了”“以后能在家门口逛公园了”“可以在薰衣草园里打工挣钱了”……

      当我们重新回到镇里,肯定地对镇里的干部说,“原来你们是真民主,原来村民们是真支持”的时候,镇里的干部都开心地笑了。我们通过电视,向全市介绍了濮院镇探索基层民主所取得的经验。

      我听说往年的夏天,濮院镇的永越村晚上经常会停电,两天一小停一周一大停,可2011年却几乎没有停电。经过打听我们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永越村是远近闻名的“毛衫村”,居民楼里有很多毛衫小作坊,有时候订单忙就会连夜开机器做衣服,一旦超负荷用电,供电部门就只能拉闸,整片居民区就都得遭殃。从去年开始,村里成立了一支综合管理服务大队,城里有“城管”,他们就相当于村里的“村管”。连续两个晚上,我们都跟着这些“村管”们在村子里转悠,我们看到,发现哪家小作坊在偷偷开工违规用电,“村管”就要上门劝阻,“村管”来了,老板就把机器关了,“村管”一走,又开了,于是“村管”再来,有时一晚上跑个好几次,老板实在不好意思,只好让电给居民们。现在濮院已经有好几个村建立了这样的“村管”队,对社会治安的维护都有很大的好处。这种社会管理的创新模式,也被我们的镜头一一记录下来。

      与之前常写的“命题作文”式新闻相比,我们这组“挖”出来的稿件,播出后得到了观众的肯定,“少了洋气,接了地气”。

      “走”出来的新视野

      除了关注当地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党的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我们还想听听不同的声音。濮院镇的工作人员很热情,不过我们还是经常谢绝他们陪同的好意,单独与当地居民们聊在一起,于是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秀洲区洪合镇和桐乡市濮院镇相邻,毛衫针织业是这两个地方的支柱产业,桐乡濮院、秀洲洪合针织产业集群也被浙江省列入了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两个地方因为行政区划的分割,造成了要素市场的分割,资源配置也有各自为政的现象。行政区划分割形成的行政壁垒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的约束,这其实在全国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何理清体制机制,如何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真正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这个非常值得调研和思考的课题,纳入了我们的视野。

      濮院的新居民数量庞大,这些新居民都是当地毛衫产业的主力军。濮院镇在新居民管理服务方面也做了很多创新的探索,但也面临着许多难题,最突出的一个矛盾,就是新居民子女的就学问题,特别是学前教育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这将会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我们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的思考呢?

      在政府对专业市场的管理服务方面、在毛衫产业发展方面,我们都从生产、经营户那里听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的确,任何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而在走访调研之后,我更意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市甚至全省前列的濮院,遇到的这些新现象新问题,很可能是其他相对落后的乡镇,再过五年十年之后才会遇到的,如果这些问题能及早反映,探讨解决之道,或许对其他乡镇未来的发展会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通过下基层,发现问题,做些调研,做些思考,这是我们走基层活动的最大收获。今后,我们在探讨这些摸来的问题时,还将进一步深入调研,通过内参等各种形式向党委政府反映,供党委政府决策参考,帮助解决问题,更多地肩负起媒体应尽的职责。

       “走”出来的新理解

      当在濮院镇的采访活动结束的时候,我们向濮院镇的党委书记朱明杰告别,朱书记对新闻宣传工作非常熟悉,他和我说了这样一番话:“过去也有很多记者来镇里做宣传报道,我也知道你们记者因为考核机制的原因,需要跑新闻、赚稿费等,所以很多报道经常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其实像这样真正深入基层、融入基层、扎根基层的采访报道方式,才是我们最欢迎的,因为这不仅能最真实地挖掘基层的亮点,更重要的是,记者能帮助我们党委政府发现很多问题,成为乡镇党委政府的眼睛。”

      而我自己在经历这样一次基层行之后,也对新闻工作有了新的理解。过去很多时候,我的报道是就事论事,因为缺乏对当地情况立体的深入的了解,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新闻的第一要素是真实,这个真实不仅包括表象真实,更包括本质真实。就事论事的报道,这个事件也许是真实的,但是把个体事件放到整体来看呢?把局部问题放到全局来看呢?会不会以偏概全?会不会犯了表象真实、本质失实的错误呢?

      濮院为期三周的基层行结束了,我在微博上这样写:看得见的,是我带回了八篇稿件,是我得到了一笔稿费,但事实上,旁人看不到的,是我所得到的成长、我所得到的历炼、我在濮院结交的近百位朋友,这些都是我无形的财富,我得到的太多太多。最近,新闻频道新一轮的基层行活动又开始了,我也主动请缨参与其中,我想这一次次出发,我会收获更多。

 

 

来源: 浙江省记协-浙江新闻界 作者: 嘉兴市广电集团新闻综合频道记者 王翎子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