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沟通桥梁 畅社情民意
2012年伊始,《浙江法制报》结合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完成了改扩版。改版后,日常版的版面数增加了三分之一,内容更为丰富,特色更加鲜明,形象更加清新,在继续发挥专业特色和传统优势的同时,凸显亲和、实用、时尚的元素,提升了报纸的内在品质和社会影响力。此次改版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将深化“走转改”活动与改扩版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增加了大量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并在改变叙事方式、增强新闻生动性、感染力上进行了有力探索。
走下去,拓宽报道领域
《浙江法制报》一直把“走转改”作为新闻业务建设的必然要求、作为一项常态化活动。在改扩版中,许多新增版面是为“走转改”活动而设的,如《现场》、《平安》、《社区》、《庭审》,均要求记者到现场、在基层采写新闻,捕捉最生动的场景、挖掘最感人的故事。
追求现场新闻,“逼”记者走下去。在改扩版中,除了继续加大专栏《基层直通车》报道力度外,还要求记者多写现场新闻,多从小事件、小人物来发现新意、体现时代变迁。在改版第一期,《浙江法制报》就用了4个现场版来反映“走转改”活动。在2012年元旦,10名记者赶赴火车站、看守所、监狱、消防队、乡村派出所、高速卡点、农村派出所等假期最忙碌的地方,体验基层政法民警新年的工作和生活。《车辆嗖嗖、放下筷子赶去事故现场》、《老叶说:这样放包等于给小偷送压岁钱》、《23桌,开心死了》、《星空里飘来的第一声问候》……10篇报道,10个小角度,生动形象地绘画出我省新年期间治安、交通、火情、酒驾的“晴雨表”,兼具可读性和服务性,体现了法制媒体的特色。2012年的春节,报社又组织策划了 “龙乡平安庙会”的采访报道活动,记者和编辑齐出动在假期走访了11个地名中带“龙”字的乡镇、社区和农村,用五个整版有图、有文、有点评地还原出“平安”这一共有的“新春年景”。整组报道现场感十足,充盈着平安喜庆的节日气氛,又真实地反映了我省“平安浙江”建设在基层的成效。
扩大报道领域,让记者学会主动发现。过去,《浙江法制报》采编人员普遍存在误区,认为法治报道就是在公、检、法、司等政法领域发生的新闻。而事实上,法律无处不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关系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在改扩版中,报纸在拓宽报道领域上作了有益尝试,新增了社区、律师、房产、热闻、网事、海外等多个板块。随着报道领域的拓宽,记者走基层的范围更广、触角更深,也渐渐打开了思路,增强了主动发现新闻的能力。如跑社区新闻的记者在多次到社区采访后发现,一些社区居民特别是大伯大妈需要一个在社区的“法律学校”。她主动联系司法局在社区开设基层采访点,开办了“社区法律讲堂”和“社区调解室”。法律讲堂从事关老百姓吃、穿、住、行的问题入手,本着方便群众生活、及时告知群众最新信息的宗旨策划活动、进行采编,如核辐射怎么防,借钱怎么借,保健品怎么吃、家庭暴力怎么防等等。为了将栏目办好,记者经常下基层,与大伯大妈们聊天,和社区干部一起布置法制课堂,请专业律师来当法制老师。写出来的稿件,体现了生活与法律的完美结合,深受居民和读者的喜爱。
“走转改”的要求和改扩版的推动,让《浙江法制报》的一批80后年轻记者成长成熟,他们更愿意做实践者,而不是旁观者。如在追踪报道杭州余杭民警帮助“刑案遗孤”感人事例中,记者主动请缨赴河南做这组报道。他认为,只有去现场,才会感动自己,从而感动读者。“刑案遗孤”家在一个山区县的偏僻山村,2天的舟车劳顿,让记者的脚上沾满了泥土,却让笔下的作品充满了真情。
走到底,架起服务桥梁
在“走转改”活动中,《浙江法制报》力求架起沟通桥梁,通过报道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把走基层落在实处。此次改扩版也以服务读者、服务基层为目标,一方面要求记者走基层一定要走到底,扎实地体验基层甘苦,了解百姓诉求,通过报道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继续扩大服务功能,做一份好看、有用的新闻。
前不久,浦江县网友发微博求助,称自家门口有个垃圾坑,几乎每天都有人在焚烧垃圾,浓烟滚滚,他们连窗都不敢开。由于投诉无门,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他家和附近住户整整7年。网友还@了《浙江法制报》记者,寻求帮助。接到求助后,记者赶去采访,在网友家蹲点一天体验生活,果然发现常有人在居民区附近焚烧垃圾,周围群众苦不堪言。随后,记者走访了开发区管委会、创建文明卫生城镇办公室、环保局等多部门,为居民要说法。在记者的推动下,创建文明卫生城镇办公室承诺,一定会在今年5月底之前彻底解决垃圾焚烧的问题。
“法制报的记者好样的!”嘉兴市平湖市某镇闹市区的马路上堆了2卡车的泥石,整整十天无人问津。记者到现场采访也遇到了不少阻挠,一名每天都经过此地的政府工作人员竟然称,没看见,不知道此事。但记者经过奔走,最终让挡路十天的泥石在采访当日被顺利搬走。
在帮助读者解决问题的同时,《浙江法制报》在改扩版中,也要求记者改变采访作风,参与到矛盾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体现法制报记者的法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衢州常山县青石镇一名70多岁的老太太状告二儿子不给赡养费,母子闹矛盾已有3年多时间。元宵节前夕,记者与当地司法所所长一同来到老太太家中,化解纠纷。苦口婆心的劝说、情理交融地调解,最终让老太太与儿子达成了和解协议,母子俩3年来第一次过了一个心平气和的元宵节。
《“老娘舅”巧断胡柚树》,朴实的标题、短小的篇幅,记录了调解的整个过程。走访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帮助他重回学校;与消防部门合作设立消防安全基金,关爱“空巢老人”……改扩版以来,记者真正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报道权、舆论监督权用到服务群众中来,以媒体的善意与责任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另外,报纸在版面设计上,也处处体现服务理念。一方面,继续加大报网互动,通过新增的“律师”等版面,发挥浙江微博律师群的作用,及时解答读者的问题,做读者24小时的法律顾问;另一方面提高法律服务类报道的质量,不仅是以案说法,更让法律服务符合时代潮流,更加人性化和贴近百姓生活。如网上发布了一组“小偷记号”引起网友议论,真的,假的?大家众说纷纭。记者就采访了派出所民警,在“网事”版推出《这些盗贼记号,你家门口有没有》的报道,附上了民警从办案中搜集的一些盗贼记号图标,向读者澄清网上的版本并不靠谱。报道一出,许多社区干部就组织志愿者拿着报纸挨家挨户寻找盗贼记号。上虞的一名社区主任特意打电话给报社:你们说的记号,我们还真的找到了不少,要谢谢你们。
改文风,做有温度的法治新闻
新闻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是《浙江法制报》此次改扩版对记者改变叙事方式的要求。一说起专业类媒体,一些人脑海中就会浮现“生硬、枯燥”的形象,事实上,法制报道既可以在深度报道中有所谓作为,又可以在有趣、生动的法治生活类题材上大展拳脚,不求大而全,但一定要温暖、有温度。
加大报网互动,使新闻作品更加适应现代传播手段的丰富性,这既是改文风的一种形式,也能满足受众更多的需求。《浙江法制报》在改扩版中充分运用浙江法治在线网站、浙江微博律师群、官方微博的优势,广泛吸引网友参与互动,对新闻事件进行点评,实现网民热议问题向报纸受众话题的转移,并以纸媒的权威性与影响力引导网络舆论,履行社会责任。如专门为报网互动开设了网事、在线、Q聊等栏目,并在板式设计中运用大量的网络元素,增强了时效性和可读性,又使得报纸充满时尚感和灵动性。
学会了讲故事,是此次改扩版中记者的一大可喜变化。在“庭审”板块中,记者从某一个侧面、某一段场景剖析一起法庭案件,角度很新,切口很小,读起来就像看一幅法制漫画,短短几百个字浓缩了庭审中的矛盾冲突、人情冷暖、法理争论。“现场”板块,用记者播报、民警日记、检察进行时等形式,将所见所闻所感用最生活的语言表现出来,如《一口痰后,高速公路上满地找牙》一文,说的就是一个老太太在高速公路上吐了一口痰,结果把假牙吐了出去。一家人在高速路上停车找牙,最后交警帮了这个忙。记者用幽默的笔调记录下这个故事,却将情理、法理交待得十分透彻。
同时,报社要求采编队伍学会将重大主题报道的“小微化”操作,在内容上求精、在形式上求新,把重大主题蕴含在对具体的人和事的报道之中,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如开设了《基层直通车——创新面面观》“走转改”专栏,挖掘了一批来自基层一线的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好经验、好做法。3月1日,记者在杭州市江干区九堡镇格畈社区采访时发现,整个社区660户居民全部安装了家庭监控,发案率下降了98.4%。无疑,这是一项有用的举措,报道的推出,对于流动人口集中、治安复杂的社区和乡村来说,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平安》是改扩版后为宣传“平安浙江”建设、做好主题报道专门开设的版面,其主打稿一样追求“以小见大”。丽水莲都区一个山村3年前发生了一起火灾,一名无名英雄在救火受伤后独自离开。3年来,村民3年来苦苦追寻,最后无意中在青田消防大队找到了当年的英雄。记者赶赴莲都、青天两地写下《寻人记》,报道有着生动的故事情节,读来像一篇悬疑小说,一改正面报道乏味枯燥、令人敬而远之的印象。
为了让“走装改”活动成为常态,巩固改扩版所取得的初步效果,《浙江法制报》在记者编辑的业务素质、盘活采编资源上,积极推进机制创新。报社领导和全体采编人员均设立了基层联系点,编制了《浙江法制报》基层联系点地图,公布了基层联系点、联系人和联系电话。除了报道外,联系点的负责人还要采写调研文章。同时,在首席记者和首席编辑评比中,在好新闻和好版面的评选中,都加大了现场新闻的权重,确保那些真正扎根在基层的记者“名利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