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杰,是一个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的土记者,很多城里记者写的“走转改”心得体会中都曾提到:“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一线贴近群众,倾听百姓呼声。”其实作为我们县级媒体特别是本身就来自农村的土记者来说,自己就是一个农民,家乡的发展、邻里的期盼早有一面明镜照在心头。在“走转改”活动中,如何恰当的反映出家乡面貌、解决实际问题是我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这期间,我作为一位新闻专题《娘舅来了》的编辑、摄像、记者、助理调解员,整天接触的是发生在农村的各类家长里短、矛盾纠纷。虽然自己来自农村但毕竟年轻,面对夫妻感情不和要离婚、农村义务帮工受了伤、百岁老人和邻居闹别扭等问题时不知如何应对?琐碎、繁杂、说不清、道不明是我对这些问题的第一印象。
随着这档每周一期、每期近半小时的人民调解类专题节目的成功开播,我对农村工作尤其是农村问题解决方面慢慢有了一些自己的感触。
前期采访时面对情绪激动的调解对象,作为摄像和助理调解员的我来说,言行举止不仅要依法依规,更要于情于理,要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理解分析,寻找矛盾的关键点,并且巧妙地指出双方各自的问题。在后期写稿剪片时什么该说、哪些要回避、如何把握节目看点十分关键,不能因为追求一时的收视率和可看性把当事人的“隐私”公之于众,更不能因为节目的播出带来新的矛盾。
记得在“母亲为何不给儿子生活费?”这期节目中,孩子的大伯找到节目组称前期自行协商,妈妈承担生活费、大伯出学杂费,不到一个月时间妈妈就不给生活费了,大伯找到老娘舅帮忙调解。节目组先后和孩子的大伯、学校、妈妈等多方接触后了解到孩子的爸爸8年前去世,之后妈妈改嫁,今年已经16岁的儿子也跟着妈妈到了继父家。妈妈表示不给钱完全是因为儿子的大伯做的一些事太让人伤心。
第一,孩子爸爸病重时让大伯回家帮忙收回欠款治病,结果大伯拿了钱自己花掉了。第二,大伯在孩子爸爸过世后的几年内多次到孩子妈妈的娘家讨要抚养孩子奶奶的“柴米油盐”,甚至出现动手抢的现象。第三,大伯挑唆母子关系,并让孩子16岁以后搬回去和奶奶一起住。
母亲表示家庭经济也不好,花钱总得有个交代,现在儿子都不和她一起住,平日里也不来看她,却要承担每月的生活费,一气之下就有些断了儿子的经济。通过调解最后妈妈同意继续承担生活费,儿子也愿意多回去看看妈妈。节目中对以上几点作了取舍和加工,节目播出后在确保大伯声誉的同时让他感受到一丝舆论压力。同时教育妈妈抚养儿子是义务,教育子女是母亲的责任。节目播出后村里反映处理得当,当事人双方都很满意,孩子也不用再愁生活费的问题了。
(湖州市记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