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浙江速递 正文

 

钱江都市频道三进山村蹲点采访

 

钱江都市频道三进山村蹲点采访 寻找出高家堂村的七张美丽配方

    编者按:今年3月以来,浙江广电集团电视钱江都市频道结合“走转改”活动,在《新闻速写》栏目开设了“生态浙江走基层”专栏,频道领导带队,骨干记者参与,深入基层一线,蹲点采访报道,“用心找”、“写鲜活”,生动展示“生态浙江”建设成果,为“开好党代会、迎接十八大”营造良好氛围。特别是推出的连续报道《高家堂村的七张美丽配方》,以民生视角、清新语言、鲜活事例,多角度、多层次反映安吉县高家堂村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取得了显著宣传效果。他们三进山村蹲点采访、深入挖掘提升报道主题的做法尤其值得借鉴。

    湖州市安吉县高家堂村被称为“浙北魅力第一村”,这个处于竹乡深处的美丽村庄,到底是靠什么“补血养颜”?它的美丽秘方又是什么?《新闻速写》记者三次走进高家堂村,用一个月时间的仔细观察,挖掘小村庄里的大智慧,发现“七张美丽配方”:分别以“排毒、低碳、养心、益气、滋养、保障、活血”为关键词,对村庄的经济、文化、环保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第一次驱车前往,要不是有司机指路,怕是还得绕上几个弯才能找到。一路上翠竹碧水,青山环绕,但《新闻速写》记者却发现这个小小村庄有着许多现代化的设施。每户楼房都装有太阳能热水器,还有太阳能路灯。更让记者吃惊的是,村里有两个污水处理池,有一个还是运用Aquamats技术的生态污水处理池。农户的生活污水统一排放到该池中,污水经过Aquamats人工水草,附着在水草上的微生物吸收利用水中的营养物质得到生长,通过不同等级的水生动植物在环境下形成食物链,使得污水在经过几道人工水草后,水中的有机物最终被吸附转化为无害物质或被综合利用,水体得到净化,达到排放指标,处理后的水又可循环利用于蔬菜瓜果的灌溉和生态公园养护。

    绿色生态是高家堂村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最大的潜力。高家堂村的村委会主任带着记者走遍了竹林,他说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途径之一是山腰的一座巨塔,这是总投资200多万元、和浙江农林大学合作建成的“碳汇通量观测塔”工程,是全国首个“竹林碳汇”检测中心。通过观测塔测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将实现碳汇交易。就在城里人还在为PM2.5而纠结的时侯,高家堂村的村民却已经在准备“空气买卖”的第一单了。

    采访过程中,记者还发现高家塘村的林农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林农”,更应该用“股民”来称呼他们。高家堂村组建了竹笋专业合作社,全村236户林农的5500亩竹林全部流转给竹笋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对农产品进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有效增加林农们的收入。据了解,林农两年可获3次分红,其中,一次股金分红,两次利润分红。这种操作方法规避了过去农林分散经营、竹笋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村里的人提起合作社皆是赞不绝口,“待在家里也能够赚钱”。

    在高家堂村住上一个月,《新闻速写》记者几乎和村里的人都熟识了。事实上,留在高家堂村的大多都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不少都外出打工了。本以为这会是个寂静的村子,却未曾料想到,村子的活力无处不在。除了那些藏在村庄里的“高科技”之外,还有活色生香的村民。尤其是到了晚上,村子的音乐响起了,广场上的灯亮起了,年过半百的阿姨们组成的排舞队跳起舞来了。记者也被她们热情地邀请参与其中。而到了周末,高家堂村更是会迎来不少的“新农村人”,他们有的是中国美院的教授、有的是带着父母前来种菜晒太阳。高家堂村改变了记者对农村的单一看法,大家发现,新农村建设由“输血”走向“造血”,高家堂村以生态为特色,以发展为核心,转变发展思路,实现了美丽乡村的再升级。

    “接地气”的新闻才有灵气,好看的主题报道才润物无声。“七篇报道”、“七张配方”,高家堂村村民的每一张笑脸里透出的幸福,比任何的解说词都给力。地面频道如何做大做强主题报道,如何用民生的视角梳理选题,让主题报道有更好的传播力和到达率,这次“生态浙江走基层”的尝试也给频道带来了启示、增强了信心、探索了路子。

 

来源: 浙江省记协 作者: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