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浙江速递 正文

 

省广电民生休闲频道把“走转改”活动推向深入

 

深化认识  创新模式

    早在2011年年初,浙江广电集团就在广播电视各频道中高调举办基层报道大赛,以比赛评奖的形式推动广播电视记者到一线去,到老百姓中间去,知民情,解民意,出作品。半年后,在十几个频道频率选送的几十件精品力作中评出三个大奖,其中,由民生休闲频道选送的两个报道荣获三个大奖的前两名。集团编委会召开隆重的总结表彰大会,到基层去拍新闻的气氛达到高潮。

    这样,中宣部在全国新闻界启动“走转改”活动时,我们就很有优越感,认为我们早就做过。做过而且做得很好,固然是一个优势,但如果把优势变成定势,就会妨碍我们做得更好。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要把“走转改”活动进一步推向深入,需要破除两个认识局限。第一个局限是,有不少记者认为,“走转改”活动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走转改”报道是众多报道形式中的一种。当然,从表面来看,确实是这样,特别是我们的报纸电视,为了突出这种表现形式,会在一个时期开辟专栏,好像专栏里的才是“走转改”报道,专栏之外的是其它报道。或者有一部分记者被派做“走转改”报道,其他记者则继续做常规报道。我们分析,这里面可能有一个误区,有一个与活动的初衷脱节的地方。“走转改”报道或许具有一定的外部特征,比如要深入下去,报道的细节要丰满,民意表达要充分,篇幅可以长一点,形式可以偏重于感性,但从本质来看,“走转改”活动要强调和锤炼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要体现党和人民之间的历史关系,媒体在这种关系中要代表党去亲近和响应人民。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懂得,“走转改”精神要贯彻和体现在一切新闻报道中,在做每一篇报道时,都要问一问,是否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是否增进了人民对党的认识和理解。比如说“两会”报道,可能不是一般理解的“走转改”报道,但却非常需要落实“走转改”精神,报道的效果应该是有效地拉近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第二个认识局限在我们这样的以民生节目为主体的媒体中表现得比较突出,那就是很多记者认为,我们整天活动在基层群众中间,我们的节目都取材于百姓生活,我们天生就与人民在一起,我们一直都在“走转改”。针对这些观念,我们与记者坐下来谈心,帮助他们深入分析,告诉他们,“走转改”的内核是一种精神,身体在群众中间,那还只是做到了“走”,还要“转”和“改”。“转作风”要转的就是心要进去,情要激发,“改文风”是对“走”和“转”的专业检验,是不是真正懂得了群众,能不能说群众想说的话,会不会说群众自己的话。民生节目的记者在“走转改”活动中还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克服就事论事、简单地争长短判是非,分析问题要有高度有深度,要从党和人民利益的全局来分析判断具体的民生事件。

    以上讲的是深化认识的问题。在“走转改”活动的第一轮高潮,也就是以专栏形式来体现的高潮之后,如何把这项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就需要我们按照“走转改”活动的精神内核,寻找更多的表现方法和形式,也就是不断创新模式。 “走转改”精神要渗透在所有的新闻报道中,但在不同的开展阶段,还是有必要用特定的形式来体现。在继续要求记者深入基层,从基层联络点找信息抓活鱼之外,我们在去年年底开始,努力把“走转改”活动与频道的重大活动和主题宣传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互相借力,相得益彰。去年底,频道承办由省委宣传部、广电集团和浙江大学联合主办的年度全省十大民生工程评选活动。民生工程,事关百姓的切身利益,在全省上下的关注度很高。按照详细的量化标准从100多项申报项目中选出15项入围项目后,我们组织记者与专家和群众代表一起,深入项目受益地区,走村串户,在地头田间考察了解群众是否真正从项目中得到助益。我们的要求是,每个项目必须访问50名以上的受益群众,获得准确的第一手信息。之后,再把受益群众代表请到演播室,与专家和项目单位负责人一起进行访谈交流,再通过节目播出,征求社会对项目是否认可的反馈意见,最后评出当年度的全省十大民生工程。这样的评比结果大家都比较信服。

    每年冬天,我们都会举办一个叫“彩虹计划”的大型捐资助学活动。这是一个传统项目,已经举办五六年了,在吴山广场的捐资助学现场,普通市民找到他们中意的助学对象,拿出几百几千元钱,帮助贫困地区困难家庭的孩子读完小学、初中,每次的捐助总额都有百把万元。活动之前,我们要派记者深入到浙西浙南贫困地区,搜集需要帮助的孩子信息,在新闻中播出,以引起社会关注。去年的下乡采访,我们特别要求记者要把这个采访任务与“走转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带着感情去,与孩子们一起生活,与他们交朋友,听取他们的心声。这样制作出来的新闻才有感动,细节丰满,人物形象生动。片子播出,社会反响强烈,吴山广场活动当天,捐资总额破天荒创造158万元的新高。
随着“走转改”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我们提出,“走转改”不仅是对一线新闻记者的要求,也是对我们全员全节目的要求。生活服务节目、社教节目、文艺节目,都有“走转改”的任务。《钱塘老娘舅》是一档民间纠纷调解节目,社会知名度高,社会效果也很好。一个阶段以来,有不少基层公安机关主动与我们联系,请老娘舅给基层民警讲授调解民间纠纷的技巧。后来,我们结合“走转改”的要求,在全省好几个地区的派出所设立“老娘舅工作室”,定期开门调解。这项工作的开展,既为基层百姓提供了调解服务,也使我们的媒体工作人员得到一个很好的与百姓沟通、知民情解民忧的机会。

    《相亲才会赢》是一档创办多年,专门为未婚男女提供相识相亲服务的栏目。去年,在这档栏目的基础上,我们又推出了一档叫《相亲会》的节目,在杭州西溪湿地,我们与管理方商量借用了一处房子,未婚男女都可以到这里来,交流沟通,互相了解,进一步发展。除了现场见面,他们还可以查阅我们的相亲会员库,与相中的会员相约见面。我们积极营造一个场所,把普通百姓吸引到这个场所来,对他们来说是帮助他们解决人生大事,对记者编导而言,也是了解体验各种不同类型百姓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的机会,是通过我们的媒体优势打造的一个开展“走转改”活动的“基层”。

    以上是我们对“走转改”活动的一点粗浅认识和开展活动的具体尝试。作为一个活动,可能有始有终,但“走转改”的精神将会与我们的媒体实践一样,永远不会结束,还有待我们不断作出新的探索。

 

来源: 浙江省记协-浙江新闻界 作者: 浙江广电集团民生休闲频道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