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度浙江新闻奖评选中,《绍兴日报》《“咱们的好书记啊,你快醒醒!”》获得了消息类一等奖。消息传来,编辑部同仁都很兴奋。欣喜之余,大家认为这篇作品之所以能获奖,得益于记者长期深入基层采访,得益于多年练就的新闻敏感性,是《绍兴日报》开展“走转改”活动收获的丰硕成果。
一次闻风而动的采访
作者余佳铖是绍兴日报一位勤勉敬业的年轻记者,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她都在乡村、社区抓“活鱼”,采写的新闻不仅数量多,而且时效强、质量高,深受读者好评。《“咱们的好书记啊,你快醒醒!”》,就是她长年在农村采访抓到的一条“活鱼”。
去年7月28日早上,《绍兴日报》通讯员张荣奎告诉余佳铖:“上虞市张村村党总支书记许兴祥为了让村民用上洁净的自来水,在前往水库修理引水管时,不幸跌落数米深的溢洪道内,身受重伤。村民闻之,立即将许兴祥送住当地医院抢救,并扶老携幼到医院探视,有的村民伸出胳膊要求献血,有的村民带来滋补品慰问许兴祥,场面令人感动。”
余佳铖凭着记者特有的新闻敏感,觉得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题材,立即驱车赶往正在抢救许兴祥的上虞市中医院和地处虞南山区的张村采访。
在上虞中医院,记者看到许兴祥的妻子丁玉娟和一双女儿正在医院重症监护室外等候,陪伴她们的还有很多亲戚和张村村民。村民们不约而同自发来探望许兴祥,希望他早点好起来。丁玉娟和村民们向记者诉说了事发当时的情况。在征得医生同意后,记者跟着丁玉娟进入重症监护室,看到了昏迷中的许兴祥。
出了医院,余佳铖赶紧驱车前往张村实地了解情况,通讯员张荣奎和村干部朱秀林等人,带着记者来到3公里外的事发地——大湾水库。朱秀林边比划边诉说,声情并茂地给记者“还原现场”,期间,好几次哽咽。
接着,记者又采访了事发当天和许兴祥一起前往水库修理管道的村民陈月飞。陈月飞说,那天晚上8点多,许兴祥告诉他,水库引水管出现了裂缝,有泥沙渗入,水质变得有点浑浊。为了保证村民饮用水安全,许兴祥叫他一块去3公里外大湾水库修理引水管。到达现场后,他们借着手电筒微弱的灯光,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忙活,终于将引水管修理完毕。正当他们收拾好工具准备回家时,许兴祥突然踩上一颗小石子,脚下一滑,“嘭”的一声,跌落到了2米多深的水库溢洪道内。陈月飞赶紧跑下去,只见许兴祥满脸是血,已昏厥过去。他立即通知其他村委干部并拨打120急救电话,把许兴祥送往上虞市中医院抢救。
随后,余佳铖还采访了许兴祥父母和部分村民,从他们的口里了解到不少有关许兴祥忠于职守、乐于奉献、一心为民办实事的种种感人事迹。带着这份感动和责任心,余佳铖回到报社当晚就写出了初稿。后经责任编辑和值班总编的精心打磨修改,于晚上10点多签发上版。第二天,《“咱们的好书记啊,你快醒醒!”》就刊发在7月29日的《绍兴日报》上。
一篇反响强烈的新闻
《绍兴日报》是全省媒体中最先反映许兴祥事迹的报社。作者通过深入采访,收集了大量生动感人的素材,把许兴祥一心为民、敬业奉献,为帮助村民修水管身负重伤的事迹,真实而生动地展示出来,同时也把村民们对许兴祥的信任和对他负伤后的牵挂,作了精彩的呈现,凸现了一个农村基层干部心系群众、勇于担当的形象。
消息见报后第三天,《浙江日报》在头版刊发《醒来吧,许支书--上虞张村村支书许兴祥因公负伤昏迷六天牵动村民心》的通讯;同日,《上虞日报》也在二版刊发《好书记摔伤牵动2000村民心》的报道。随后几天,许兴祥先进事迹先后在其他晚报、都市报的头版刊发,新华网、新浪网、浙江在线、中新网、中国日报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1世纪新闻网、搜狐焦点网等国内各大网媒也先后对相关报道进行了转载。
8月26日,省委书记赵洪祝对许兴祥的事迹作出批示:“许兴祥同志的事迹很感人,是新任党总支书记,时间不长,可事迹很突出,要做好宣传工作,并请医院治疗好他的病。”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茅临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等也作出批示,要宣传、学习许兴祥的事迹。
当地许多干部群众也为许兴祥的事迹所感动,纷纷到医院探视、慰问,打听伤势恢复情况。一位叫张林娥的村民抱着刚满周岁的外孙,动情地告诉记者:“我们一大早就来医院了,但医生说要下午2点半才能探视,所以一直在这里等到现在,我们真诚祝愿许兴祥书记早点好起来,我们需要这样的好书记。”
去年10月10日,上虞市举行许兴祥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虞市委作出《关于开展向许兴祥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并授予许兴祥“为民好书记”荣誉称号,号召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向许兴祥同志学习,学习他用自己的闪光言行,生动诠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脚踏实地建设新农村、为村民造福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
一种长年坚守的理念
一篇新闻获奖,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它饱含了作者的新闻理念、采访作风、价值判断、内容取舍、角度选择、文字功底等方方面面,但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沉下身去“接地气”,与群众交朋友,到基层抓“活鱼”。新闻来源于实际工作和生活,记者只有坚持不懈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才能在芸芸众生的大千世界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里,发现蕴涵新闻价值、具有时代精神的新闻素材,做成引领风尚、启迪心智、揭示真相的新闻报道。《“咱们的好书记啊,你快醒醒!”》就是这样一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新闻佳作。
在近年来新闻采编实践中,《绍兴日报》一直秉承“新闻在现场、记者在路上”的理念,把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采撷鲜活新闻,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主要标准之一。无论是每日新闻点评、月度业绩考核,还是年度新闻评奖、十佳记者评选,都把记者深入基层采写新闻报道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指标,鼓励记者多下基层,采写好新闻。
正是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绍兴日报》才有《乡村穿行》6年来的坚守,记者跑遍绍兴每个乡镇,跋山涉水、走村入户,采写来自农村一线的报道,在头版上每周一篇,雷打不动,从而使这个获得浙江新闻名专栏的《乡村穿行》6年来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顾勇华对此评价说:《乡村穿行》专栏是《绍兴日报》结合办报实践在队伍建设方面的一个创新,记者采访姿态沉下去、思想业务水平升上来,开创了队伍建设的新做法,值得很好总结、宣传。
事实上,自去年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绍兴日报》从总编、副总编到部主任、记者编辑,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一活动中去,在版面上先后推出了《走转改•见闻》、《走转改•调研》、《走转改•蹲点采访札记》、《走转改•走进重点工程》、《走转改•新春走基层》、《走转改•走进文化特色村”》、《走转改•走进企业》等栏目,刊发各类新闻报道260余篇,受到了广泛好评,一些报道还得到领导指示肯定,并且在各类省市新闻评奖中获奖。去年《绍兴日报》除了《“咱们的好书记啊,你快醒醒!”》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外,还有系列报道《一座山“城”的攀与盼》获得二等奖,消息《百余新店口人成百万级“老板”》、《乡贤和企业家“领养”“非遗”曲种》获得了三等奖。这些新闻都是记者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中获得的题材,都是反映贴近群众情感的事例,都是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生动鲜活、朴素自然、言简意赅的表现手法,采写出的新闻精品。
事实证明,好新闻源自“走转改”,只有坚持不懈地“走转改”,到基层一线获取源头活水,新闻才有感染力和影响力,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