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浙江速递 正文

 

浙江日报自觉践行“走转改”要求

 

清风扑面活水来——《浙江日报》自觉践行“走转改”要求

    自去年8月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浙江日报编委会雷厉风行,在总结提升原有的“新春走基层”、“记者基层联系点”、“乡村蹲点调研”等活动基础上,强化组织、完善机制、搭建平台,绝大多数采编人员结合自己的岗位特点和报道领域,满怀热情地投身社会生活第一线,在同基层干部群众的交流、交心中,真切体会百姓冷暖,真情纪录时代变迁,真实反映社会关切。泥土芬芳、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像清风、像清泉,充溢每篇报道、每个版面。2011年9月,中宣部刘云山部长对《浙江日报》的“走转改”活动作出批示,“浙江日报做得很好,记者在第一线发现问题,推动有关方面积极解决,受到老百姓欢迎。”中宣部新闻局第612期《新闻阅评》以“让党报更加可亲可近可信——浙江日报积极开展‘走转改’气象一新”为题,对《浙江日报》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今年以来,《浙江日报》进一步从“常态化、制度化、主题化、联动化”着手,做到“全员走、全面转、全报改”,把“走转改”贯穿于新闻采编的全员、全流程,覆盖报纸的全部版面和专题,有力推进作风转变和新闻改革创新。目前,浙江日报从编委领导到普通采编人员、采编部门在全省各地、各领域建立基层联系点250多个,每个采编人员两至三次在各自联系点蹲点、走访和调研;截止今年6月,《浙江日报》已推出各类“走转改”专栏、专刊120多个,今年前5个月共刊发各类“走转改”报道1400余篇。

    一、认识

    “走基层”是《浙江日报》多年来始终坚守的办报传统,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提升。早在2010年,浙报就陆续推出了“新春记者走基层”、《亲历——来自基层联系点的报道》等一系列走基层、访农家、问民生、察民意的活动及专栏,为“走转改”提供了充分的组织准备和实践积累,“走转改”活动开展后,得以全员推开、全面深化。

    《浙江日报》对“走转改”活动之所以有着高度自觉,源自编委会长期的办报体会和思考,是对党的新闻事业和党报性质、功能的充分认识和全面把握。

    1、“走转改”活动是恢复和发扬党报优良传统,是坚持群众路线、开门办报、新闻为民理念的体现。党报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党的群众工作的延伸和重要载体。党报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观点、群众立场,坚决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准确反映人民心声和时代呼唤,党报记者就必须到基层群众、社会实践的一线中去寻找新闻线索、挖掘新闻素材,饱含大众情怀,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真心倾听百姓愿望和诉求,真切感受时代脉博和体温,坚持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这是党报的应有之义,也是赢得人民信任的不二法门。

    2、“走转改”活动是坚持新闻规律和真实性原则,办好党报、推进新闻改革创新无可替代的引擎。新闻工作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普通百姓;新闻报道的活水源头是基层一线、社会生活;新闻的生命是真实,包含总体真实、具体真实。所有这些,都需要党报记者始终保持“在基层、在路上、在现场”的状态,通过“走转改”,冲破各种各样的“党八股”和“假大空”,用真实、新鲜、感人的事件和故事,用清新、轻快、生活化的文体和语言吸引读者,感染读者,给党报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3、“走转改”活动是出人才、出作品的需要,是党报锤炼队伍、提升素质、增强本领的根本路径。党的新闻工作者首先是群众工作者,只有经常走基层、访农家,不断感受生活、体会民生,才能拉近同基层群众、普通劳动者的距离和感情,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和根植群众实践的作风;只有通过蹲点调研、定点帮困等活动,才能学会与基层群众的交流,增进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运用群众语言能力,提升党报工作者综合素质和工作本领。

 [1] [2] [3] 下一页

 

来源: 浙江省记协-浙江新闻界 作者: 浙江日报编委会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