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浙江速递 正文

 

“走基层、转作风”要落实在“改文风”上

 

    浙江广电集团早在2010年底就将“深入基层”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抓手,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深入基层采访报道”活动,迅速掀起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深入群众采访报道的热潮。去年下半年以来,集团根据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的部署要求,再次从深化部署、深化组织、深化报道、深化交流、深化考核等五方面入手,全面深入推进“走转改”活动。一年多来,集团各级领导带头深入基层调研,全体采编人员沉到基层采访,在工矿企业中探寻“中国制造”的奥秘,到乡镇农村解码“和谐社会”的基因,去产学研基地倾听“科教兴国”的脉动,大量带着温度、充满深度、富有力度的鲜活新闻源源不断地见诸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截至今年6月底,集团共在全省建立基层联络点120个,新闻战线共有2350人次深入基层,驻点总天数达6400天,开辟“走转改”专栏36个,播发“走转改”报道3012条。目前,集团每周都有近80名记者下基层采访,播出来自基层的报道70篇左右。总的来说,“走转改”活动已经在集团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形成了较强的声势,也形成了较好的效果。去年9月—今年2月期间,集团编委会组织开展“改文风”大赛。4月底,又专门召开了深化“走转改”活动经验交流会,一方面对“改文风”大赛进行总结和表彰,另一方面对继续深入“走转改”活动进行交流与探讨。集团党委重复刘云山主张的语言“用心走基层,用情转作风,用功改文风”作为对集团新闻采编人员的要求。

    以下就结合集团近年来的“走转改”工作和两次“走转改”新闻大赛的具体实践,谈谈对“改文风”的一点的体会。

    “改文风”是“走转改”的关键,也是“走转改”的重点,更体现在新闻作品上。文风问题,不仅体现在方法论上,也植根于新闻观中。科学发展要“以人为本”,舆论导向要“入耳、入脑、入心”,这些都要求我们拜群众为师,用老百姓说的话,写老百姓看得懂、听得进的话。群众语言最生动、最深刻,也最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最终要落实和体现在“改文风”上,这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广大受众的期盼,更应当成为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追求和努力方向。实践证明,“改文风”主要体现在四个“言”上,即言之有物、言之有味、言之有据、言之有效。

    一、事实要充分,必须“言之有物”。

    文风之改,重在清新朴实、贵在生动鲜活、难在言简意赅。《诗经》有言:“素以为绚兮。”李白说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些历代传诵的名言,字不多,却很精辟,道理也很明白。“改文风”首先要改的就是去掉空洞无物的华丽雕饰,落尽假大空的笨拙修饰,真正做到言之有物,深入浅出,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一句话就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新闻记者要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无病呻吟的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讲明白通俗的话不讲故作高深的话。在进行报道时,要主题鲜明,寓道理于事实之中,用百姓能听懂的语言,深入浅出说事说理。通过一年半来集团对深入基层的倡导,我们的记者已经从最初的“为走而走”,即到鸡犬相闻的农家、机声轰鸣的车间简单地走走看看,转变为实实在在地沉下去,认认真真地感受基层生活生产,更有效地以多视角、深层次地挖掘一批典型,研判一种趋势,寻访一些本质。我们的采访不再是点到即止的“问询”,报道不再是毫无头绪的“一锅粥”,而是体现了心与物、心与心的“同频共振”,做到了对“物”的最大还原,对“事”的感同身受,对“人”的直抵心灵。像在这次集团“改文风”大赛中涌现的优秀作品,就涉及医疗、卫生、学校、交通、金融、企业、部队等多个行业和领域,这些作品关注到了社会热点、焦点、难点,回应了受众的所思所想所愿。其中,既有展示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改造、农村法治建设等取得显著成效的成就性报道,又有以村支书、摩托医生、80后驻岛民警等为代表的典型人物报道,还有深刻揭露超载转运黄牛“利益链”、追踪温州中小企业借贷风波的预警、监督类报道,更有彰显媒体责任,对弱势群体开展帮扶的公益性报道。可以说,基层的采访实践让我们的新闻形式更多样、新闻内容更充实、新闻思想更丰富,接上了地气、焕发了朝气、又增强了底气,也就“言之有物”了。

    二、深入最基层,讲究“言之有味”。

    鲁迅曾说过:“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许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好的文风必须带有基层亲切、清新的气息,有气有势、有识有度,有情有韵,有趣有味。简单的“复制粘贴”,不假思索的“引用借鉴”都不及用心到基层走一趟,因为新闻事实源于基层,基层群众才是真正的语言大师,他们的语言是多年生活的积淀,凝结着对世事、对人生的深刻认知,也凝结了特殊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有了基层行走的经历才能体现作者的真情实感,也才能达到“言之有味”的文风要求,体现在报道上,就是要有一种“乡土气”。贴近基层实际的新闻报道,是真实可信的作品;充满“乡土气”的语言文字,会有家书般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真实是靠细节和现场说话的,“乡土气”是要身临其境才能捕捉到的。为此,我们的记者果断地迈开了双腿,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忧,分享他们的欢笑,用带着自己情感体温的作品感染着受众。浙江卫视的记者曾走进温州泰顺县,以跟拍的方式采制了连续报道《四个村支书的共同约定》。报道中,大段引用了当地村支书、村民开会商议找寻“下山脱贫”新路子的对话,语言生动,原汁原味,形象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钱江都市频道的报道《走进你心中》,凭借详实充分的基层蹲点经历,和感人至深的情感画面,获得了“改文风”大赛一等奖。记者用生动的电视语言,真实记录了黄源乡中心小学学生们的生存状态,从空无一物的木板床到只有几撮咸菜的营养午餐,每个场景都给人触动、使人震撼,有效地再现了新闻的真实。这些报道真正做到了将群众的诉求随着记者的笔触与镜头,原汁原味地反映出来,让观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使许多善良之士在触动之余,以视觉快感达于心灵上的快感,无私地奉献上自己的爱心,这就“言之有味”了。

 [1] [2] 下一页

 

来源: 浙江省记协-浙江新闻界 作者: 浙江广电集团编委会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