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两大省级新闻集团抗击“海葵”纪实
台风“海葵”正面袭击浙江,浙江两大传媒集团各媒体在省委宣传部、集团党委的统一部署和指挥下,各路精兵强将深入一线,冒着危险采访,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迎战“海葵”的防台抗台交响曲。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海葵”来临之前,浙江日报编委会高度重视,要求全力做好防台抗台报道,并连续2天召开防台报道专题会议。围绕防台抗台主题展开连续报道,重点关注全省各地群众大转移、各地防御台风的科学举措、各地抗击台风抢险救灾的现场、狂风暴雨中的民生及人间温情故事等选题,各采编部门记者深入防台抗台一线采写,纷纷发回现场报道。8月7日《浙江日报》头版刊发《全力以赴防御台风“海葵”》及2个整版报道;8月8日至10日,《浙江日报》推出“决战强台风‘海葵’”特别报道,制作统一报眉,以14个整版和一个打通版的规模,做好防台抗台报道,刊发《全省紧急动员全力以赴防台》、《全面打响防台风决战》、《关键时刻绝不松懈誓夺抗台斗争胜利》等文章及4篇本报评论员文章《群众安全重于泰山》、《防台抗灾压倒一切》、《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鼓足信心重建家园》,充分报道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学防御、有力指挥、以人为本的决心和举措,充分反映广大干部群众坚守岗位、尽心尽责的精神和行动。
8月4日“苏拉”与浙江擦肩而过,时隔一天,《钱江晚报》6日再度投入抗击台风“海葵”报道中。面对“海葵”来袭,晚报绷紧报道弦,投入充分采访力量。从当日起至“海葵”离开浙江境内,晚报每天通过报纸、微博,动态播报“海葵”路径、风力,提醒民众应注意的事项,提醒在先,预防在先,尽可能扩大宣传面。6日,晚报头版头条《“海葵”触角伸来,风再起》,并用一整版的规模报道了海葵的动向,发出预警,抗击海葵的报道战役由此打响。晚报迅速进入台风预警的紧急新闻状态,调集记者开始在铁路、河道、城管、西湖景区等各条线上排摸了解抗台信息。7日,晚报以4个版的规模报道“海葵”即将正面扑向我省。发出大风大雨警报,播报各地政府积极抗台举措。晚报杭州新闻部召集所有记者留守,准备随时出击。除了天气信息和台风动向外,迅速组织各路记者进行各方抗台防台资讯整理。与此同时,浙江新闻部派出了20多名文字及摄影记者奔赴各地,在象山、宁海、宁波市区、三门、温岭各地驻守,在一线跟踪报道台风动向及各地党政军民合力抗台的感人场面。8日“海葵”正面登陆浙江象山。8日、9日两天,晚报分别推出了10个版和13个版的“决战海葵”特别报道。报道内容精彩丰富,贴心实用:一线抗台记者彻夜驻守,亲历抗台,记录下政府、军民团结一心,防风防灾的感人画面;微博与报纸相结合,台风动态信息及时报道;充分向市民提供服务信息,方便出行;此外,晚报还加深了台风报道的深度,从与杭州1988年8月8日台风的对比和回忆入手,深刻挖掘了杭州此次“轻伤”背后城市应急机制的提升和抗台理念的更新。10日,晚报继续推出6个版的特别报道,除持续刊登台风资讯外,通过救援现场报道、亲历记者感悟等形式,捕捉到风灾中浙江人的闪光点与正能量。
从8月5日台风“海葵”开始逼近,《今日早报》就推出了迎战台风“海葵”特别报道,动员了近20名记者,结合“走转改”活动,分兵多路,深入一线,跟踪采访各地抗台举措,真实记录一线防台救灾人员的实际工作和点滴故事。截至8月9日,《今日早报》刊登了18个版的抗击台风“海葵”报道。从报道内容和稿件组成情况来看,主要呈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注重科普性。在每天的报道中,都有一个固定的版面,对“海葵”最新走势和强度变化进行介绍。在这一组报道中,早报特地介绍了台风变化的众多科学知识,并向权威部门了解相关数据,将“海葵”与8807台风和2007年“罗莎”进行了对比。报道这些内容,一方面是让广大读者、市民了解更多有关台风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让市民们对“海葵”的破坏性和危险性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体现服务性。在《今日早报》17个版的报道中,约有四分之一的版面是介绍相关防台知识的,其中特别突出普通市民自身安全防范知识和航空、铁路、高速等出行信息。早报梳理了诸如台风天该做、不该做的事情的实用信息,还制作了一张表格,详细刊登了杭州市相关部门发布的杭州市区19个重要积水点;“海葵”来临后,还及时刊登航班、动车、快客等取消情况以及恢复情况,将最新的信息告诉读者。三是突出亲历感。8月6日一早,早报就派出4路记者赶赴宁波、台州等沿海防台抗台一线。除了一方面报道各地积极进行的防台抗台措施,早报记者还实地跟踪采访渔民转移、抢修海塘、救援被困人员等突发事件,用白描手法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突出了现场感。《浙江在线》新闻中心推出原创报道《浙江全力抗击台风“海葵”》。多路记者深入台风一线报道,从登陆点、受灾点、防汛指挥部等地发回大量图文、视频稿件,第一时间报道了台风在浙江的影响,及时反映了浙江全力抗击台风的各种工作情况,和浙江人民及时开展灾后自救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