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浙江速递 正文

 

浙江广电集团“走转改”取得丰硕成果

 

亮点纷呈  目不暇接

    一年多来,浙江广电集团各级领导带头深入基层调研,全体采编人员沉到基层采访,大量带着温度、充满深度、富有力度的鲜活新闻源源不断地见诸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截至今年6月底,集团共在全省建立基层联络点120个,采编播人员共有2350人次深入基层,驻点总天数达6400天,开辟“走转改”专栏36个,播发“走转改”报道3012条。今年以来,浙江广电集团“走转改”活动更是亮点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1、文化专题

   《浙江卫视》今年连续推出的《中国梦想秀》和《中国好声音》,是以服务基层普通群众为宗旨,以传播公益文化为特色,高扬“走转改”精神的全新媒体实践。两档栏目之所以受到关注和追捧,主要得益于创作人员主动把笔触、镜头、话筒对准寻常人家和平常百姓,得益于节目主持人、偶像导师自觉降声调、改腔调,在舞台上流露真性情,和普通圆梦人、民间音乐爱好者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从曾经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到如今朴实无华的百姓梦想,和回归音乐本义、真实纯净的歌声,体现的是电视文风的切实改变。

    2、新闻报道

    A、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浙江卫视采制上送的单条新闻《浙江:从“放水养鱼”到“放鱼养水”》,讲述了浙江大面积取消网箱养渔的现象,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这两年浙江实施创业创新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成果。央视肯定这篇报道对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追求经济与环境共融共生的发展思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篇报道也因此成为“走转改”报道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典型,受到各级领导充分肯定。

    B、《浙江之声》记者在去年下半年的基层调研中发现,温州不少中小企业由于民间借贷的原因,出现了企业倒闭、老板“跑路”的现象,于是深入到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组织、经济管理部门等调研采访,采制播出了系列报道《温州民间借贷风波追踪》。这个报道早于政府部门的干预两个多月,就发出了温州民间借贷风波的预警信号,为此后中小企业解困和金融体制改革破冰等重大政策的推出发挥了舆论的力量。

    C、《浙江卫视》记者为宣传好全国模范地质队——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的先进事迹,冒着严寒,多次跟随队员们走进大山深处,和他们一起手脚并用爬过陡坡,在钻机旁边彻夜守候,在刺骨的山风中收集岩心采样,用镜头把队员们常年在艰苦环境中的工作状态原汁原味地记录了下来。报道播出后,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卫视记者张宏还在今年7月11日举行的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以“为了国家宝藏”为题,讲述了在采访过程中,七大队地质队员们给她带来的心灵震撼,她所感受到的当代地质人的坚守与忠诚、理想与信念。

    3、协同作战

    为扩大传播效果,集团在开展“走转改”活动中,要求突发事件报道在追求时效和权威发布的同时,坚持创新思维,打破常规,强化正面传播效果。如不久前完成的抗击台风“海葵”的直播报道,首次创新采用跨频道、大兵团、立体化的“集团军作战”报道模式,集结卫视、钱江、经视等6个电视频道,推出8小时大时段并机直播节目。全集团260名采编播、技术人员,六辆卫星直播车奔赴台风影响重点地区,与基层群众、抢险官兵共同战斗,把抗击台风最前沿的真实情况及时传回,第一时间展现在观众、听众面前。这次成功尝试,一方面有效避免了兄弟频道之间的资源抢夺和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通过“大平台播出”的手段,树立了浙江广电的整体形象,形成了报道声势,提升了报道影响力。

    4、树立典型

    民生休闲频道《1818黄金眼》年轻的女记者余云,以其深入基层采访的优秀作品,在浙江省广电集团内获得两个一等奖,随后又获得全省“走转改”活动优秀作品奖和先进个人奖。由她采写的专题报道《北林垟山民的专属司机》,用纪录片手法,表现了一位老党员、老司机老刘在温州山区公交线路几十年默默奉献的事迹,平实的镜头讲述平凡而感人的故事。为了拍好这组报道,余云每天跟着司机老刘,在长达20多公里,单趟弯道达到103个的山路上来回奔波八趟。而老刘每天早上5点半从山上发车,余云只好住在山上的村民家里,和一位女同事两人挤一张不足1.2米的小床,然后每天早上4点起床。正是这样的“朝夕相处”,让老刘从心里把余云当成了朋友。

    报道结束后,余云这样总结:“刻画好一个人物,就要让彼此走进对方心里。”由她采写的《数字解读宁波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党委书记的一天》、《温暖——“彩虹计划”这五年》、《德清校车的新征程》等一系列优秀作品,情感真挚,文风朴实,受到广大观众好评。

 

来源: 浙江省记协-浙江新闻界 作者: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