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走、全面转、全报改
一年多来,《浙江日报》从“常态化、制度化、主题化、民生化、联动化”着手,做到“全员走、全面转、全报改”,把“走转改”贯穿于新闻采编的全员、全流程,覆盖报纸的全部版面和专题,有力地推进了作风转变和新闻改革创新。
目前,浙江日报从编委领导到普通采编人员、采编部门在全省各地、各领域建立基层联系点250多个,每个采编人员都有2到3次在各自联系点的蹲点、走访和调研;截止今年8月,已推出各类“走转改”专栏、专刊140多个,今年前8个月共刊发各类“走转改”报道1700余篇。
一年来的实践
常走真转、常改不懈,推动“走转改”常态化。
《浙江日报》把“走转改”活动的首要重点落在建立长效机制上,全员行动,全情投入,以“走转改”标准检验新闻产品生产,以“走转改”方法检验每篇报道效果,把“走转改”贯穿于新闻采编的全员、全流程。
一年多来,《浙江日报》先后开设《走基层 听民声——现场新闻》、《乡村微日记》、《亲历——来自基层联系点的报道》、《走基层——蹲点调研》等专栏,采集实录记者来自基层体验、来自社会一线的报道,或长或短,或现场或深度,均富真情实感,洋溢着泥土的芬芳。这种多层次、不拘一格的栏目设置,既吸引不同岗位、不同报道领域记者的参与,也为文风改进、文本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越来越多的基层干部群众成了报道主角,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平实亲切的报道和语言风格成为记者编辑的追求目标。
除在要闻板块精心设计栏目外,浙江日报对其它新闻板块的专栏和各个周刊也进行了梳理、整合,集中打造了《民生考察团》、《科学行走》、《读者来论》、《风生》等十余个重点专栏,《美丽乡村》、《政治周刊》、《人文周刊》等特色新闻周刊,在内容和编排上也更多聚焦基层群众。基层事、群众事是这些专栏、周刊报道的源头和重点,留下了一批生动感人、广受社会关注热议的报道。
完善机制,推动“走转改”活动制度化。
《浙江日报》以建立基层联系点为抓手,把“走转改”活动的目标、要求、程序、工作要点、工作方法以及考核奖惩等,都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制度,量化到每个采编人员、采编部门所有工作流程,可以操作、可以考核、可以监督,确保“走转改”活动深入持久有效开展。
《浙江日报》记者基层联系点制度建立于2010年,经过“走转改”活动的实践,今年初对基层联系点制度进行重大修订,以集团编委会文件下发。就全员长期建立基层联系点和联系点的选定、工作要点、新闻报道、考核评比等提出具体要求和规定,明确规定每个采编人员都要有2-3个个人联系点,经常保持联系;每个部门要有1-2个基层联系点,定期回访;鼓励督促编辑记者,尤其是年轻同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采写生动感人、清新质朴的报道。此外,多位年轻中层干部还分赴基层单位挂职锻炼。
除基层联系点外,还经常组织全集团范围的大型“走转改”活动。每次记者下基层,集团编委会主要领导都动员和部署,提出具体要求;活动结束则集中汇报交流,总结经验、奖励先进;针对走基层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薄弱环节,不断改进“走转改”的方法和机制,不断提升效率和效果。自2011年9月起,除已有的“现场报道奖”、“深度报道奖”外,浙江日报在月度考核中新设立了“基层联系点奖”,鼓励、引导采编人员勤下基层。
围绕大局和热点,精心谋划,推动“走转改”主题化。
《浙江日报》在“走转改”活动中,不断增强策划力度和组织化程度,根据一个时期的省委中心工作、社会热点,主动设置主题,组织精兵强将集中调研、密集报道,使“走转改”活动更具目的性和影响力。
2011年,围绕省委中心工作和社会关注焦点,每位浙江日报编委会成员确定一个重点调研课题,分赴农村、企业、重大建设平台等开展调研,产生一批调研成果和重点报道。今年以来,围绕省党代会召开、迎接十八大主题,浙报编委会全体成员都带着课题下基层蹲点采访报道。今年8月,为采写“两富”典型报道,编委会成员又分赴县乡镇村,深入基层,蹲点调研,奉献了一篇篇精品力作。
今年初,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浙江日报》组织价值观大讨论,就采用“走转改”方式,走进社区、农村、学校和农民群体,在现场,由基层群众现身说法,取得很好效果。5月份,围绕“开好党代会 迎接十八大”的主题,《浙江日报》再次组织集团所属各报刊、网站的60余名采编人员走基层,同时开展“重点工程巡礼”、“走进企业话转型”、“浙江海岸 边走边拍”三大板块采访活动,取得很好成效。
关切民情,服务民生,推动“走转改”真正践行新闻为民。
到一线去、到基层去、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走转改”促使浙报采编人员越来越自觉地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命运。在下基层的实践中,他们明白了作为新闻工作者要讲实话、讲真话、讲老百姓的话,从而开始积极反映老百姓的愿望诉求,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问题。
2011年以来,浙江日报多次联合集团所属各媒体开展一系列的“新闻为民”活动,发动记者编辑“进社区、下农村、送服务、交朋友”,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创新为民服务形式,为困难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
去年7月组建的“佳友民情工作站”,以“话民生、汇民情、解民忧,关注基层、贴近百姓”为诉求,长设“佳友民情快车”专栏,着重为基层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一年多来已刊发报道150多篇,帮助解决基层群众实际困难50多件。今年3月,“佳友民情工作站”联合3个省内主要媒体的帮忙类新闻栏目,组建了浙江省首个“主流媒体为民帮忙联盟”,探索“报网台”全媒体联动发布机制,以把为民服务、帮忙新闻覆盖到更宽领域。
协同作战,开门办报,推动“走转改”的全媒体联动。
在《浙江日报》带动下,浙报集团所属各网站、专业报刊、县市报及县市报道组都加入“走转改”活动,形成各媒体资源互动、各种报道形态交互局面,极大提高报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目前,《浙江日报》把整合社会资源、建设基层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通讯员队伍,作为实现开门办报、群众办报的有效途径。各个采编部门、分社通过组稿会、特邀作者、联合培训等形式,让基层群众参与到办报中来。浙报图片中心积极推进签约摄影师队伍的建设,截至今年上半年,已在全省各地发展签约摄影师300多人,每天向集团图片网站发送图片50组、180幅以上。
浙报集团一直十分重视推进全媒体战略,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2011年4月,集团出台了《关于集团各媒体及采编人员使用微博、博客等网络社交平台的若干管理意见(试行)》,鼓励集团各媒体和采编人员使用微博、博客等形式,创新传播方式,贴近读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2010年底,浙江日报就开通了官方微博,“走转改”活动开始后,进一步发挥版面与微博的互动效用,通过官方微博,主动介入、参与群众网络社区,听民意、说民生,回应群众关切,引导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