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闻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指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丰富和发展。去年以来,在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下简称“走转改”活动),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刻回答了当前新闻宣传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新局面。
以服务人民群众为根本追求,深刻回答“新闻宣传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石,是新闻宣传工作的本质所在。在“走转改”活动中,福建省坚持把服务人民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群众生产生活,真诚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创新创造,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在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新闻宣传工作的主体是人民,只有深入基层实践、贴近人民群众,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报道权用到为人民服务上来,才能打动群众、赢得群众。
新闻宣传要服务群众、赢得群众,首先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满足群众需求。只有贴近群众需求的新闻报道,才能牢牢抓住群众,让群众有“话说到心坎上”的感觉。“走转改”活动坚持把深入基层听民声与办实事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新闻报道推动了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坚持“群众需求拓展到哪里、新闻关注就跟进到哪里”,着力排民之忧、解民之难,使“走转改”活动成为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
新闻宣传要服务群众、赢得群众,关键要把人民作为新闻报道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在“走转改”活动中,广大媒体聚焦普通百姓,积极探索新闻宣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新思路新途径,一大批反映基层实际和普通群众工作和生活的新闻报道登上报纸重要版面、电视重要时段。实践启示我们,新闻宣传工作只有深深植根群众,深入到群众中获取“第一手材料”,从群众实践中提炼思想、汲取智慧、寻找思路,才能切实发挥宣传群众、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的作用。
新闻宣传工作要服务群众、赢得群众,归根结底要靠能吸引人的新闻作品。“走转改”活动坚持把“改文风”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注重学习运用群众语言,用浓厚的生活气息、强烈的真情实感打动群众、感染群众,涌现一大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和一大批短、实、新的新闻作品。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倡导平民视角、平等交流、平实文风,像朋友聊天一样、像叙述故事一样、像拉家常一样,说实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加清新活泼、新风扑面,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
以坚持正确导向为根本原则,深刻回答“坚持什么样的导向、怎样把握好导向”的问题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坚持新闻宣传党性原则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在“走转改”活动中,福建省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积极创新主题宣传、典型报道、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推出一大批思想深刻、影响广泛、群众欢迎的作品。在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走转改”活动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改进新闻宣传结合起来,找到了破解新闻创新难的有效办法,是创新新闻宣传的成功实践。
做好主题宣传是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有效方式。在“走转改”活动中,我们努力用鲜活的实践成果阐释中央的决策部署,用基层一线的变化反映社会进步,用群众的切身感受引导群众,使新闻报道更有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推动主题宣传实现思想性、指导性与贴近性、可读性的统一。实践证明,必须进一步树立新闻“源于生活、还原生活”的理念,引导编辑记者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采写有现场温度、有思想深度的新闻报道,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更好发挥正面宣传的作用。
做好热点难点问题引导是新闻宣传工作坚持正确导向的重要方面。在“走转改”活动中,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围绕人们普遍关心的就医就学、住房社保、食品安全等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引导,起到了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的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做好社会热点引导,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把讲怎么看与讲怎么办结合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努力与群众感受到的切实变化结合起来,提高热点引导的认同感,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做好舆论监督是新闻宣传工作坚持正确导向的客观要求。舆论监督最难的是把握好“度”,做到反映现实问题与推动工作的有机统一。在“走转改”活动中,福建省坚持把舆论监督的重点放在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群众关注、现阶段有条件解决的问题上,真实反映情况,深刻分析原因,及时提出建议,不仅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推动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实践证明,必须把舆论监督的立足点放在推动工作落实、促进科学发展上,坚持依法监督、科学监督和建设性监督,努力使舆论监督的过程成为推动问题解决、让群众受益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