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报道形式 赢得较强反响
——简评嘉广集团“喜迎十八大”系列报道《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
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在北京召开。为了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嘉兴广播电视集团新闻中心于10月28日开始,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喜迎十八大·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该报道侧重于全面展示这十年来嘉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展望嘉兴更美好的明天。此次报道因事先策划充分,报道形式有所创新,报道内容涉及面广,因此播出后,赢得较强反响。
多种手法结合 报道形式有创新
在前期策划中,新闻中心就对这一报道高度重视,要求该报道要以“俯瞰、回溯、远见”的方式,以“小点大面”来展现嘉兴十年来的突出变化,因此报道也更加注重形式的创新,力争改变传统的报道模式,让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效果。
跟以往的主题报道相比,该报道最大的特点,是以篇章的形式出现。一篇报道,总共3分半时间,但它有“科学发展·微直播”+“成就辉煌·今昔十年”+“新征程·远见未来”三部分构成。这三个小篇章中,既结合了电视的3G直播,也融入了画面与音乐的特效包装,电视各种手段的充分运用,也让报道更具可看性。
在“科学发展·微直播”篇章中,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点,以记者行进的口述方式,展现点上的情况;一气呵成的表述方式,也让这一篇章展现的更流畅;“成就辉煌·今昔十年”,从整个面上综述政府这十年所采取的措施,推进的方式以及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大量资料画面的运用,加快了整个报道的节奏感;“新征程·远见未来”,在采访部门负责人时,它改变了以往被访者正襟危坐接受采访的形象,邀请他们从办公室走到基层,走到一线,从而让领导干部的形象更加可亲可近,也更加贴近百姓,贴近生活。
在这三大篇章的有机结合下,不仅点上活了,面上更有了可看性,部门领导的点评,也让报道更有了权威性。
坚持记者走基层 报道内容更丰富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系列报道,共分十篇,分别涉及实体经济、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现代农业、卫生、文化、旅游、交通和生态建设等十大领域。
为了能报道好这十大领域这些年来所取得的成就,记者对“点”的寻找更加用心,因为这些采访点,不仅要具备“典型性、新闻性和画面性”,而且也要更适用于“微直播”这种报道方式。对此,记者在“点”的选择排摸上,都是提前深入采访一线,通过事先踩点的方式,拟定稿件框架。同时,对于部门负责人的采访背景,记者也是提前踩点,选择最好的,与报道内容最有关联性的地点安排采访。
比如在实体经济的报道中,记者的身影,出现在了加西贝拉繁忙的生产车间里;在报道海洋经济时,记者来到了嘉兴港乍浦港区的码头上;在报道现代农业时,记者现身在丰收在望的精品黄瓜的温室大棚里………,与此同时,与报道相对应的部门负责人,也出现在了港口、企业或者农田里………,点上动态的场景,被采访者丰富的背景画面,都让这个系列报道,通过画面,呈现出了更多的信息含量。
锻炼了采编队伍 赢得较强反响
报道自10月中旬启动后,新闻中心的记者、主持人与摄像,都是集中精力参与其中。从挑选微直播采访点,到联络被采访对象,以及到现场开展微直播,到后期剪辑、制作、包装,大家都付出了较多的时间和心血。比如在点上的微直播中,摄像们动足脑筋,采用多机位、多角度的拍摄方式,让画面更加丰富与漂亮。虽然“科学发展·微直播”篇章,只有短短1分半至2分钟,但记者、摄像及主持人,都要在点上折腾半天时间,为的就是让现场的走位更加丰富,呈现的现场更加多样。在后期制作中,记者摄像更是动用大量丰富的资料画面,比如“成就辉煌·今昔十年”篇章,文稿只有短短四五十秒,但挑选、剪辑的画面,可能涉及上百个,甚至更多。这些画面的剪辑,还考虑到是否与所配搭的背景音乐协调。因此,一条平时只要花半个小时就能剪好的片子,在这里起码要花三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
正是花了如此大量的精力与心血,该系列报道播出后,不仅新闻中心的广大记者摄像相互收看与学习,而且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所涉及部门都安排组织收看,或是第二天通过网上等途径收看。认为该报道“形式新颖、信息量大、做出了声势、可看性强、为迎接十八大的召开营造了较好的宣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