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要论阅评 正文

 

走进基层,年轻记者的成才路径

 

    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说过,一个记者,没有去过夏威夷不丢人,没有去过贫困老区、不知道民生困苦就丢人;一个记者,不知道一只鲍鱼值600元还是800元不算孤陋寡闻,但是不知道这600元或800元对于一个失学儿童意味着什么,就是孤陋寡闻。这正说明,当记者坚持“三贴近”、深入群众的必要。

    只有走进基层,才能把握读者的思想脉搏,养成回应读者关切的报道风格,这是我在8年多一线记者工作中获得的感悟。只有深入群众,才能知道百姓衣食住行的生活百味,也才能找到我们报道的着力点。正是这样的新闻实践让我更深切地认识到,基层是社会的“神经末梢”,是各种社会群体和利益关系的聚集点,社会的发展变化在那里有最真实的投射。新闻报道,也只有走进基层,掌握更多事实,才能提高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实践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我们真正的导师。只有真正脚踩那片泥泞的田间小道,我们的心里才能踏实,才能产生心灵的共鸣,更好地做人民的记者。

    2011年9月8日,《湖州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出的长篇通讯《湖桑重振未必在湖州》,是我们坚持“走转改”的一个成果。为了采写这篇报道,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走访了本市多个蚕桑基地,在桑地里向农科人员和蚕农请教,了解“丝绸之府”悠久的丝绸文化,掌握了近年来他们在重振湖桑这一传统农作物上所作的种种努力与探索。正是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我们的报道思路才越来越清晰。这让我再一次体会到“跟群众学,拜群众为师”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湖桑重振未必在湖州》这篇报道,能获得省“走转改”活动优秀作品一等奖和2011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是我们深入基层、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创新方法的一个成果。

    要做好新闻报道,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记者来说,重要的不只是“一身汗水两腿泥”地深入乡村采访,而是老老实实拜群众为师,切切实实地转变自己的作风,尤其是在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与文风,奉献更多读者“爱读爱听爱看”的新闻作品。

    可以说,基层和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学习群众的首创精神,学习群众踏实做事的作风,学习群众丰富的语言,是我们的必修课。
与群众接触,可以学到许多,不仅对自身的素养是一种提升,更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指引我前进的方向。《湖桑重振未必在湖州》一文的采写给了我很多启示,其中一条感觉收获最大,那就是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一线,切身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发现新闻,传播新闻,这既是党报工作改革创新的一个方向,也是年轻记者的成才路径。作为党报的年轻记者,我们有激情有理想,虽然也会有困惑不解,但最美好的就是我们有资本成长,有时间学习,有力量前行。

 

来源: 浙江省记协-浙江新闻界 作者: 路平 (湖州市记协供稿)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