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体会感言 正文

 

在痛苦中寻找最佳报道时机

 

    获得2011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德清6000多名学生今天开始享受优先便利通行特权了》的创作过程,浸润了我们新闻人的痛苦和快乐。

    在创作《德清6000多名学生今天开始享受优先便利通行特权了》之前,德清当地的新闻最早把目光投入到校车上,是在2011年的4月底5月初,但德清校车其实早在2009年12月就开始投入试运行了。2009年12月,德清县购置了首批9辆仿美式校车,在一些山区小学开始投放试运行。2010年购置了35辆,2011年4月底再添35辆。也就是说,当第三批校车投入使用之时,德清县校车开始广为人知。当一个新闻事实发生时,没有第一时间了解掌握情况,把新闻事实及时报道出来,错失了最好的报道时机,这对于一位有责任的记者来说,是很痛苦的。

    面对这个棘手问题,我们也采取了种种补救措施,比如,现场采访第三批校车投入使用的情况,大量搜集第一批、第二批校车的运营情况,专门到民工子弟学校、德清西部山区学校采访老师、家长、学生等。虽然搜集了大量的素材,但感觉校车题材还是缺少亮点,我们依然在痛苦中等待。

    黑暗中终于出现了一盏明灯,我们获得消息,德清县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在新学期开学前,将专门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校车优先便利通行的决议》。

    为此,我们做了精心准备,从县人大通过实施校车优先便利通行权入手,激活德清校车购买、使用、营运、经费保障等背景内容,反映德清县政府、德清县人大以及相关部门,采取种种措施来保障6000多位小学生上下学途中的乘车安全。

    事实上,我们关于德清校车创优稿的相关素材到这时候为止,已经是海量了。但我们在对外送稿时,无论是省台还是中央台,对我们的校车题材还是不感兴趣,他们普遍认为这个新闻的题材还是太小。相比之下,《富春山居图》、温州动车事故、最美妈妈吴菊萍等都要比德清的79辆校车重大得多、温暖得多。这时候,我感觉又有了新的痛苦。我们看好的这个重大的校车题材,缺乏在全省、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在市场上还是倍受冷落。

    当德清校车这个题材成了鸡肋之时,震惊全国的甘肃正宁事件发生了。作为有良知的公民,我们也和全国人民一样,为这起事件扼腕痛惜,为死去的孩子鸣不平。但实事求是地来说,正宁事件成就了德清,成就了德清校车,也成就了我们的作品。在正宁事件之后,全国各地又接二连三地发生校车事故,这时,全国各地的媒体都把目光投向了德清县财政出资、购买使用的79辆“特权校车”,在各级各地媒体的推动下,德清“校车热”持续升温。特别是德清县没有停止预防校车发生安全事故的探索,又开始在全县范围内赋予校车优先便利通行权的做法,更是受到了各方的肯定。

    在这个背景之下,《德清6000多名学生今天开始享受优先便利通行特权了》可以说是占了先天之机。报道从县人大通过实施校车优先便利通行权入手,把德清校车购买、使用、营运、经费保障作为背景,事后采访人大人员谈决议出台意义等,来反映德清县政府、德清县人大以及相关部门,采取种种措施来保障6000多位小学生上下学途中的乘车安全,为当地孩子撑起安全“保护伞”的做法。从决议出台的角度切入,升华了主题,凸显了新闻价值,大大增加了报道的厚度和深度。德清校车享有优先便利通行权这种运行模式,成为了全国校车运营的典范,不但成为德清县政府的一项民生工程,更成为了民心工程。

 

来源: 作者: 朱建红 (湖州市记协供稿)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