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的职责与任务:要为社会发展进步鼓与呼。联系我们获得2011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的《专车专营 德清校车实现城乡全覆盖》的作品,谈三点感想:第一,敏锐地去发现事实;第二,忠实地去报道事实;第三,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敏锐地发现事实
我是在2012年5月在杭州开会的时候,晚上在宾馆里看到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节目里,白岩松正在说《校车,何谓最牛!》。节目里有一段说到我们湖州德清县投入2000万为学生购买美式校车,并介绍了德清校车醒目的标志、内部的构造、座位的设计等,引用了小学生在车上开心的话语,以及校车服务管理公司负责人就运作流程的说明。我那个时候的反应是一下子从床上跳起来,拿出笔记本,把相关的信息、话语等记录在笔记本上,因为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是一条好的新闻。至于做成年度评奖稿还是日常播出稿,我那个时候也没那么具体想,但最起码,作为日常的播出稿件里,这样的新闻题材应该好好发掘、好好利用、多花些脑筋去做好它,因为这个事件本身的价值值得我们去挖掘。
从大的背景来说,前几年全国校车交通事故频频发生,一个个幼小而鲜活的生命在一次次事故中凋零,校车安全已经成为了一个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而我们湖州又在这方面创新工作,走在了前列,尽管我们之前的节目对德清校车也报道过,但高度远没有提到那么高。所以,我想,作为湖州的媒体必须深入一线、深入挖掘,再次提炼、提升价值的高度。
忠实地去报道事实
忠实地报道事实的含义是双层的。浅层的含义是,记者应当努力将事实的基本要素、基本数据核实准确;深层的含义是,记者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挖掘事实的本质。
尽管我们之前也报道过,但这次我们依然一步一个脚印,从县人大、县教育局到县里的公办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再到乡镇、村里,我们采访、沟通、交流、挖掘。我们早晨5、6点就跟着校车出发去接孩子,傍晚跟着最晚的一班校车把孩子一个个送回家。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亲眼目睹德清校车用黄色的风景线串起了各个村庄和乡镇,深切感受到孩子、家长和老师们发自心底的喜悦和欣慰。我记得我们跟着校车把孩子送回家,在一个停靠点上,一位60多岁的老爷爷在把他的孙子抱到他的三轮车上后跟我们说,以前,他要脚踩三轮车来回一个多小时把孙子从乡里的学校接回家,现在他只要在站点接孩子,回家只有4、5分钟。这位老人说着说着就呵呵地笑起来。尽管时隔一年多时间,但这位身穿淡黄色棉袄,一头花白的头发被寒风吹起,一脸憨厚的笑容的老爷爷依然深刻地留在我的印象里,我们也把这一真情流露的画面和话语放到了我们的作品中。我想,这个镜头也许会让评委留下深刻印象,因为这是家长们发自心底的喜悦。
敏锐的眼光背后,还需要有一个勤于思索、善于思考的大脑。在基层采访的过程也是我们一直在观察、思考,关于德清校车题材的精品如何操作、用什么形式操作、精品的落脚点在哪里、作品的视角如何切入、对新闻价值的提炼应在什么样的层面和高度等等。然后,我们的一篇篇报道在湖州电视的主新闻平台上发出,我们还制作了一期专题并发出:“希望我们全市乃至全国的学生都能坐上像德清这样的最牛校车”的呼声。
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去年是全国校车事故频发、并且一些触目惊心的恶性事故报道较为集中的一年。国务院法制办还公布《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之下,德清投入巨资启动校车工程,并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实现了县域学生接送城乡全覆盖自然吸引了众多目光,德清校车的价值和意义也由此凸显出来。我们作为湖州的媒体,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去宣传好、报道好,并在做好本地宣传的同时,积极向浙江台、中央台外送稿件,在全省、全国范围内宣传我们湖州。我们在报道中对德清校车的具体做法和创新亮点进行梳理,紧紧抓住德清校车的两个特点:一是专车专营,二是城乡全覆盖,深刻剖析了德清校车带给各地的启示,凸显德清校车关注孩子安全、关注国家未来,并体现政府责任的引导和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