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阳村是箬阳乡24个行政村之一,位于金华市婺城区南部山区,地势高而险峻,在外人看来很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担任箬阳乡箬阳村主任助理以来,我想得比较多的,就是怎样通过自身的努力,扬箬阳自然环境之长,补生活水准之差。
祖国的花朵——企业爱心助学
箬阳小学就在村中心,村主任老于首先带我来到这里,因为海拔高,位置偏,是全乡63平方公里范围内唯一一所学校。在校学生以留守儿童为主,从幼儿园到小学6年级,孩子们全部寄宿,周末才回家。因为有些地方不通公交,很多孩子都是走一个多小时山路才能到家。在学校办公室,分管的王老师用A4纸打印出申请特困补助学生的名单,满满4页,而这些都是家庭年收入不足2万元的孩子。看着一双双天真无邪渴求知识的眼睛,我心里特别难受。
回来第一件事情,打电话。在《乡村发现》栏目,平常采访的都是农民师傅,分布在兰溪、义乌、东阳等县市农村,一通通电话打下来,农民师傅有心无力,其实我们记者就是一座桥梁,真正找到需要牵线搭桥的对象,桥梁才是有形的。经过多方打听,我了解到小老黄酥饼企业有意资助困难学子,9月中旬,在箬阳乡宣传委员盛琳的陪同下,我们一行人与小老黄酥饼的企业代表来到箬阳小学。企业提供38份酥饼礼盒送给箬阳小学38名特困生,在了解到有婺城最美妈妈称号的兰仙花的大女儿张若琪就在这里就学,父亲脑癌,全家靠妈妈兰仙花微薄的来料加工收入维持一家5口人的生活之事后,小老黄企业当即拿出1000元现金并答应资助张若琪完成学业。随后我们联系上了金华教育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咨询成立助学基金的相关事宜。企业爱心助学回馈社会,山里的孩子们学习又多了一道保障,我的心里暖洋洋的。
走村入户 ——探望因病致贫余玉芝
中秋节前两日,箬阳乡箬阳村里的于书记要去探望困难户余玉芝一家,我带上了慰问品——两盒月饼和一箱丹溪酒同行。一路上,于书记告诉我,余玉芝得了严重的风湿病,已经完全没有工作能力,家庭收入来源全靠丈夫种植的茶叶,全年收入不足2万元。见到余玉芝时,我感觉她十分苍老,病痛使她花白了头,背弓着,看到我们来慰问,热泪盈眶。40多岁的余姐,看上去和60岁差不多,见到我们到来,步子也迈不开,厅堂的炉子上正在炖中药,中药味弥漫了整个屋子。说到久病致贫,余姐声音越来越低。40多岁的女人正是人生阅历正丰富的时期,在余姐脸上我只看到了茫然和无助,只有说到在读高中的儿子时,我才看到余姐满脸悲伤中飘出的一丝幸福感。
这样的家访让我心情十分压抑,走村入户,了解村民家庭情况是村干部们的家常便饭,和村主任老于交谈得知,村里百分之九十的村民都种植茶叶、高山蔬菜、养殖菜黄牛,收购商价格压得低,销售渠道有限,很多农户都是散卖为主,村主任老于特别想找一个村集体富裕、领导班子团结的村结对子,给他们一点点实际的建议。在一次采访中,我了解到金东区赤松镇山口冯村从五年前村集体经济负债200多万,如今年盈利50多万元,新农村建设蒸蒸日上。随即向现任山口冯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方锦华咨询,并获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建议。发挥我们的一点点作用帮助贫困的村民真正走出困境,增收致富,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