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体会感言 正文

 

山村就是我的家

 

    我蹲点的村子叫祝村,位于婺城区莘畈乡,是大山深处的一个普通村落。这里有着最为朴实的干部和村民,蹲点采访虽然很累人,但扎扎实实的“走转改”,让我们一步步融入普通山村的生存状态,从中也体会到了一份温情、艰辛和希望。

    祝村是莘畈乡政府所在地,共有21个自然村,面积6.4平方公里,距离市区35公里。村子青山包裹,溪流环绕,生态环境优美。

    新闻记者赴农村蹲点,这种形式对我来说是头一次。虽然平时走基层下农村采访的机会也挺多,但要这么长时间深入地关注一个村,并以村主任助理的身份关注一个村庄,对我而言,还是有挑战性的。首先,与村民打交道就是一门学问,在与几名村干部的交往中,我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大山深处的豪爽与热情,但他们对于像我这样的一名新闻记者,又是到村里来蹲点的,多少还是有点疑虑。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消除他们的疑虑,真正融入村子。

    莘畈乡因为拥有大山,所以这里环境优美,但也正是这一座座大山,挡住了村民的致富路。由于区位比较偏远,交通不是很方便,这里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村民之前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或者在家从事种养殖业和来料加工,村民的收入来源十分有限,村集体经济也是经常捉襟见肘。为了对当地的产业有个系统了解,驻村不久,我就深入村里开始了摸查调研工作。最近几年,随着乡村旅游的持续升温,莘畈也逐渐成为了很多外地游客的旅游目的地,这给祝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村领导交给我一个任务,要我帮村里多吆喝吆喝生态环境,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帮助村里把乡村旅游这项事业做大起来,这也是我到村里后领到的第一项任务。回来后,我根据了解到的内容,编写了多条推介当地生态旅游的新闻,并在节目中进行了播出。

    每次从祝村回来后,我都会对这城市突然有了一种陌生感。这种陌生,不仅是城市的嘈杂,更有心与心的距离。大山深处的农村,山多人稀,村民的生活还相当艰难。高山上的农户,还在为温饱奔波,为孩子的学费打拼,为在山下能建起10多万的房子奋斗。尽管眼界不宽,视野所至也不过是贫瘠的高山和零星的几亩坡地,但乡村社会的传统秩序和人们朴实之间坚守的原则,却始终让人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温情。

    当地有所小学格外漂亮,用村民们的话来讲,那是村里最豪华的建筑。我探访莘畈小学时,正是该校的课间休息时间,迎面而来的每个学生都会深深地鞠上一躬,并道一声“叔叔好”!简简单单的一句问候,却让人倍感温暖。因为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所以当地的很多学生都属于留守儿童,跟着家里的老人一起生活。有些偏远山村的孩子,从低年级开始就必须学会独立生活,在校住宿了。有些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营养跟不上,身材明显比同龄人矮上一截。虽然当地也属于中央财政补助的营养餐项目惠及地,孩子们每天的午餐有了很大改善,但早餐问题还得学生们自己解决。一些城里孩子每天必吃的牛奶鸡蛋,在这个乡村小学仍属于奢侈品,只有极少数孩子可以尝到。看着孩子们瘦弱的身躯,让人感觉很不是滋味。在了解到当地小学生的生活状况后,我编发了一条新闻,并引起了社会热心人士的关注。在金华民间慈善团体施乐会的组织下,志愿者们给当地小学送去了营养早餐,将200多位爱心网友共同捐赠的4万多元善款交到了学校负责人手里,用于购买牛奶和鸡蛋。

    从到村里蹲点开始,我先后去过二十多趟莘畈。每逢乡里村里有重大活动,我都会带上摄像机,赶到山里头采访报道。在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里,我也会带上一些慰问品,去村民家中走走。其实,蹲点是一种形式,走转改也只不过是一种方式,农村更需要的是我们提供帮助。作为一名记者,我不可能给村里带来多大收益,但我们可以借用媒体资源,多帮村里宣传吆喝,努力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莘畈乡政府决定在祝村建一个幸福乡村大舞台,建成后与乡村旅游结合。这个项目的启动可以说给村里的旅游事业又添了一股新动力。作为驻村记者,我也全力参与到了项目的宣传推动工作中,利用当地举办油菜花节、村官论坛等机会,将村里的民俗文化与生态旅游好好推介了一把。在所有关心当地发展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祝村与莘畈的知名度与日俱增,当地的旅游业也是蓬勃发展。于是,外界也逐步关注起了这个小山村。“五一”小长假期间,央视导演看中当地的生态优势,将莘畈作为外景地,在这里录了期“六一”儿童节的特别节目——大仓库。2012年7月,莘畈乡荣获了“浙江最美生态乡镇”称号,我作为驻村记者,从评选前期开始就积极参与到了宣传活动中。通过电视、网络等平台帮助当地宣传生态,赢取关注度,再到后来的投票以及宣传报道获奖情况,也都有我的身影。

    在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我既是一名记者,同时也是一名村官。在这两个角色的不断互换中,我懂得了记者的存在价值。
 

 

来源: 浙江省记协-浙江新闻界 作者: 新闻综合频道 毛俊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