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14时30分,中国记协召开部分中央媒体“新春走基层”传媒沙龙。邀请人民日报记者于洋、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张建松、经济日报记者杜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娴、中央电视台记者郑秀国、中央电视台辽宁记者站站长裴奔、中央电视台吉林记者站站长万灵、中国记协张炳顺、中国记协杨冠,畅谈参加“新春走基层”活动的体会和感受。
2月25日,中国记协在京举办部分中央新闻媒体记者“新春走基层”的传媒沙龙。图为会议现场。高国全 摄
主持人、中国记协国内工作部主任孙兆华:欢迎大家来参加中国记协的“新春走基层”传媒沙龙。今年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意见已经下发,2013年工作就是继续深化“走转改”活动。我们和全国三教办首次组织行业媒体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派出记者在春节期间深入到铁路、民航、交通这三个最繁忙的行业去采访,中央电视台也在大年初二的《新闻直播间》节目中播报了这次活动,反响非常好。我们也借此机会把中央媒体的记者请来谈谈对“新春走基层”有什么心得体会和收获。
中央电视台记者郑秀国:在基层挖掘闪光的精神力量
中央电视台记者郑秀国在发言。 高国全 摄
郑秀国:大家好,这次“新春走基层”报道是在前两年报道的基础上,投入得更多的一次,仅中央电视台就投入了600多人次,注入了很多情感,让今年春节有了更多的暖意。我们在传统报道的基础上推出了《记者回乡记》、《爸妈最在乎什么》等等专题,还推出了《吾老吾幼》、《龙年感动记忆》等节目。
首先说一下《流水线上的爱情》,现在80后外出人员接近9000万,这些人慢慢步入了婚育阶段,面临卖房、结婚等很多现实问题。
南方一些企业和公益团体曾经组织给外来务工者拍摄婚纱照。于是我们策划了这系列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了10多期,在新闻联播头条播出了3到4期,其中有一个叫《小韩结婚记》。小韩是一个班组长,他是安徽人,女朋友是陕西汉中人。女方开始不愿意接受采访,因为女方的父母不是太赞成他的婚姻,他们的婚房也比较破,后来经过记者再三劝说才同意接受采访。
他俩是一个车间的,女孩是质监员,非常敢于担当。两个人一起相处了四年,没有看过一次电影,因为男方要起早贪黑去打工。有一年,女方在陕西的父母又给她介绍一个男朋友。小韩跑去陕西找到她说:“只要有我在,你就有家”。这个女孩很感动。现在全家人都对小韩非常好,婆婆给他们做了8床被子。小韩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给她盖房子等等。
这个故事播出以后反响特别强烈,网友没有想到中央媒体会用这么大的篇幅报道农民工的爱情。我们关注农民工群体的那一刻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梦想,他们的追求。播出之后上级部门的评价是:“非常感人,导向正确而积极,希望继续关注”。
我再说一下《龙年感动记忆》,这是一个特殊家庭的故事。广东中山有一个94岁的婆婆,老伴去世以后她领着两个儿子生活。这两个孩子从小就有智力障碍,从来没有管她叫过妈妈,因为叫不出来。婆婆说:“没有我,他们可能就会生活不下去,但是既然我们在一起,就要让他们享受到母爱”。现在这个婆婆和两个孩子的补助每月达到5000元。新浪微博把这个故事转载了很多次,网络跟贴7000多条。
还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子,母亲去世,爸爸得了肌肉萎缩硬化症,这种人的存活时间一般就是五年。但是这个孩子非常乐观,她拍摄了这几年她和父亲生活的点点滴滴,希望给自己能够留下一些记忆,她的老板特别允许她随时回家照顾父亲。这个片子也感动了我们,这个女孩儿的行为展现作为子女的奉献和担当。
这次“新春走基层”是对所有的亲情、爱情、友情做了一次重新的解读,我们挖掘了人性最闪光的精神力量,而这些人更多的是触动了我们的良心。我觉得“在基层”不能等于走基层,走基层不仅仅“走腿”、“走脚”、“走路”,更重要的是“走情”、“走心”、“走脑”。走基层应该是新闻工作的一种常态,不该只是在偏僻的农村,城市里也会有。很多记者为了“新春走基层”走得很远,它让我们出发的理由变得更为坚定。我相信,只要大家用心、用情,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就能够听到花开的声音。谢谢大家。
主持人:电视台这么多记者在一线采访,台里是如何鼓励大家的?
郑秀国:台里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都不少。真正想把“新春走基层”做好的人,能够传递给我们正能量,去做这件事对于参加活动的记者也是一种荣誉。有的时候情感的收获比物质的奖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