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于洋:只有走基层才能了解复杂国情
人民日报记者于洋发言。高国全 摄
人民日报记者于洋:大家下午好,今年人民日报“新春走基层”是从1月28日开栏的。报社派了110多位记者,走了30多个批次。并第一次专门成立一个统筹组来策划“新春走基层”活动,一开始推出了三块整版,后来就以栏目为主。今年报社要求我们带着问题去走基层,最好能够找到解决办法,或者帮助解决问题。我走了亚欧大陆桥阿拉山口这一段,问题就是我们自己的运力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大的原因就是运能的不足。铁路部门的反馈也特别快,乌鲁木齐铁路局反馈的消息就是今年把扩大运能作为以后工作的重点。另外,有一篇关于海南环卫工人的报道,他们的生活虽然有基本的保障,但是条件和整体地位还不是特别好。我们报道出来以后,当地就立刻出台了一些政策改善他们的待遇和条件。
我跟同事是从1月22日去了连云港,这次“新春走基层”我承了四项任务,首先是走亚欧大陆桥阿拉山口,第二个是采访喀什,第三是报道红旗拉普边防站的故事,第四是写克拉玛依油田的故事。
这次我们最主要的采访任务就是从连云港到阿拉山口,从接到通知到上火车也就一天半的时间,我们在路上一边写策划、一边查资料、一边写提纲,白天分头采访,晚上整理笔记。
陇海兰新线的变迁是很多人亲身经历的故事,也是中国改革的缩影。我们采访了列车长,也采访了孕妇乘客以及常年奔波在这条铁路线上的商人。列车长的工作其实特别辛苦,两班倒,常年生活不规律,很多人都得了心脏病。他已经九年没有回家过春节了,女儿准备高考,去年全家四口人分别在四个地方过春节。谈到父亲病危的时候,他流泪了。我觉得每个坚守岗位的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铁路运输才有了进步,这些人的坚守是非常伟大的。
到达阿拉山口是早晨,那个地方是一个风口,就是中国的一个口岸,没有一棵自然生长的树,连人工种植的树也是朝一个方向生长。海关工作人员在不断增加,平均年龄不到31岁,他们的精神面貌让我感觉非常意外。虽然那个城市很苦,没有一家超市,也没有商场,就两三条街,但是他们也是玩微博、上淘宝,对娱乐圈也非常了解。有个小姑娘说:每份工作都需要人来做。他们也都扎根在那里了,从东部到这个非常偏僻的小城市。去年阿拉山口刚跟成立了县级市,是这些人的建设让这个小城越来越有活力。
我在喀什期间又做了一个“新春走基层”的报道,上了红旗拉普边防站,那里海拔5100多米,站在上面就感觉放眼望去全是雪山,长期人迹罕至。我跟边防战士的家属聊天,感觉在边关当兵很苦,当他们的家属更苦,很多小朋友上了幼儿园了都几乎没有见过爸爸,见到穿军装的人就叫爸爸。这些故事都让人非常感动,平凡的坚守和无声的奉献才能够带给我们最深的感受。
我们这一路就听群众的真心实话,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次“新春走基层”让我对“走转改”活动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只有在路上才能感受中国之大,这次走基层的路线一路能够见到很多风土人情。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之大,这次到了新疆真是感觉祖国的辽阔。只有走基层才能了解到国情的复杂,这次我们采访过富商,也采访过农民工,这些都让我很感慨。我们要有辩证思考的能力。这次采访也我让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了深刻的认识。我觉得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尤其是对纸媒的记者来说,要关注读者的所思、所感,才能真正引领读者。我觉得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