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日报:打探各地年俗 开启文化之窗
萧山日报员工来自全国十五六个省市,在春节回家探亲之际,带着“新春基层行•我回老家过大年”的采访任务,为萧山市民打开了解外地年俗文化的窗口。
如何让春节假期报纸更好看?萧报围绕“弘扬中国传统年俗文化,倡导文明过节”这一主题,进行精心策划,做到本地报道与外地年俗文化报道双兼顾。
迄今该栏目共推出了5篇报道,重点介绍了湖北大悟、浙江衢州、安徽六安、河南郑州、河北唐山等地的年俗文化和春节新风尚,既让萧山人开阔了眼界,更增加了来萧打工者的亲切感。
时政新闻编辑李晨曦,是湖北大悟人。她采写的《年夜饭吃十碗头 大年初二不拜年》报道中,介绍了老家迎新年家家户户打糍粑,吃年夜饭要有10个菜、孝敬先人后才能动筷子,大年初一到亲戚家拜年,大年初二不能去拜年的习俗及原由。
时政新闻编辑郑晖则生动描绘了衢州人的“吃文化”:进入腊月二十后开始为过年忙碌。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年糕、发糕、八宝菜、米胖糕(也叫冻米糖)、芝麻糖、江山糕、粽子等。吃团年饭前,摆上酒、菜、饭,给祖先上三炷香。团年饭的菜一般为10盘、16盘或者18盘等。必须有鱼,寓意年年有余;青菜,寓意勤劳节俭;一盘年糕,意为“年年福、步步高”。
什么是安徽六安的“腊味儿”?时政新闻记者陈赛男说,进入腊月,各家各户开始忙着杀鸡宰鹅,为过年的“腊味”做准备。将清洗干净的鸡、鸭、鱼、肉用盐进行腌制,并且用力将盐揉搓在腌制品上,这是为了让这些腌制品更好地入味。在众多“腊味儿”中,腊猪蹄比较受欢迎,也是工艺最复杂的一道菜。在老家,每户人家门口挂着的一长串“腊味儿”总会成为一道风景,让人感到浓浓的年味。
过年贴春联是中华民族过大年的传统习俗,而在社会民生新闻编辑刘星辰的老家河南郑州,每家每户除了贴上象征吉祥如意的春联和英勇威武的门神外,“福”字一定要倒着贴。在《倒贴“福”字闹新春 每字写法不重样》的报道中,讲述了一个过年贴“福”字的精彩故事,让人们大开眼界。
《拜年不出门 “网络传音”也尽情》,是社会民生新闻编辑郭庚新在老家河北唐山采写的一条新闻。他发现,继前两年家族长辈们同意宴请“改革”,变为年底集体聚餐后,今年过年回到老家又听到一个好消息:体谅晚辈们一年忙到头,长辈们又对拜年形式进行“改革”——住得太远的亲戚们通过网络视频拜年。爸妈不会用,孩子们代劳,在电脑上全部设置好后,人往摄像头前一坐,和面对面说话没啥两样。通过网络视频拜年,老人家觉得挺新鲜很尽情,也能慢慢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