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要论阅评 正文

 

刘思扬:返璞归真写新闻 新媒体环境下改文风浅谈

 

    2012年12月23日至25日,在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产生一月之际,新华社连续3天播发“中共高层新阵容”系列人物特稿,引起境内外媒体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持续成为国内外舆论焦点。境外媒体在大量刊播的同时,通过评论等方式分析:新华社详细披露领导人出身经历与家庭,对增加中国政治透明度有重要意义。

    可以说,这次报道不仅是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在媒体上展现政治新风的精彩亮相,也是中央领导同志报道的重大突破、新舆论格局下的文风创新。新媒体环境下文风究竟为何改?如何改?

    改文风对新华社来说不是新鲜事,它早已融入新华人的血液,成为自觉意识。早在1995年,新华社党组就提出在全社采编人员中开展“抓作风、改文风”活动。多年来,新华社记者大力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在新闻采访实践中,察实情、讲实话、求实效,不断推出具有情感温度、思想深度、时代高度的精品佳作,既深化了对改文风的认识,又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改文风是对人民至上新闻理念的执着坚守

    人民至上,基层是根。报道要想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就必须到基层寻找选题,向群众请教答案。正如刘云山同志强调,新闻工作者的位置应当是“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在路上心里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会有感动。

    只有不断深入基层,才有取之不竭的新闻素材。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深入一线的扎实采访,就写不出“带着露珠的新闻”,就写不出打动人心的精品。穆青的新闻名篇都是“接地气”的产物。他六访兰考、七下扶沟、八进辉县、四到宁陵、两上红旗渠……采写的“河南农村见闻”组稿,讲的是农民的创造,用的是农民的语言,反映的是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这一重大主题,被称为“欢快的田园交响曲”。在“走转改”活动中,新华社逾千人次参加蹲点调研采访、捕捉报道选题,“走基层听民声”“走基层蹲点手记”等栏目播发了一大批带着泥土芬芳的新闻稿件。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按照“聚焦网事,走近网民,讲述网语,影响网络”的宗旨,挖掘一批草根英雄、身边好人和凡人善举,如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最美妈妈”吴菊萍、“拐杖老师”谭定才等,积极传播正能量,扩展人性光辉,为新时期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注入了新的时代特征。

    只有坚持走近群众,才能获得新闻报道的激情与生命。文风连着作风,作风影响文风。作风扎实,报道容易“短、实、新”,作风漂浮,报道难免“假、长、空”。转变作风,就是要真正走近群众,既要身到基层,更要心入基层。只有俯下身去,沉下心来,才能捕捉到真情实感,搜集到鲜活素材,新闻报道才能改进文风,赢得群众,拥有生命力。在采写《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的过程中,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带领记者深入河南林州采访调研,其间驱车1个多小时山路到太行山深处海拔800多米的白泉村采访,在万壑松涛中,倾听张福根这位当了50多年村支书的老农民畅谈带领群众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故事。没有这样深入的采访,就不可能有稿件中栩栩如生的描写。新华社领衔记者张严平认为,没有对实际的了解、对群众的了解,就找不到“感觉”。她举例说,不和王顺友一起走过那样崎岖的山路,就不可能接近和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就写不出长篇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只有立足制度建设,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改文风不是“一阵风”,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为切实把“人民至上”作为长期坚守的理念和永远肩负的责任,新华社自觉将“走转改”的精神内涵融入日常报道和重大主题报道,各级领导率先示范,以带头下基层的常态化机制保证活动不断深入、取得实效。新华社社长李从军深入河南、湖南、甘肃基层调研,领衔采写《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永恒的召唤——雷锋精神世纪交响曲》《“三西”扶贫记》等稿件,新华社总编辑何平深入贵州、吉林、黑龙江基层调研,领衔采写《在痛定思痛中浴火重生——从瓮安之乱到瓮安之变警示录》《民主选举新风何时吹进新风村——吉林省梨树县新风村村委会换届选举风波调查》《暴风骤雨中永不褪色的旗帜——记“土改第一村”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等稿件,产生强烈社会反响。

    为推动采编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新华社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和保障制度,健全考评和奖励制度,加大对基层调研稿件的政策倾斜力度,在全社范围内开展“学习群众语言、熟悉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活动,有效激发了采编人员深入基层采访调研的积极性。

 [1] [2] 下一页

 

来源: 《中国记者》杂志 作者: 刘思扬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