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群好朋友—— 一名记者的公益之路
领导告诉我有一封云南来的感谢信,我有些茫然,提及是给怒江孩子捐鞋子的事,我才恍然大悟——这都是去年的事了,大山里的民众真的太纯朴了!
说到和怒江的缘份,要追溯到若干年前的“杭州爸爸”江航,杭报曾经对他的事迹有过系列报道,江航是我的好朋友,他十年如一日关注着怒江大山里的孩子,最后感染皮肌炎而离开了人世。当时,我们一群朋友都非常伤心,并默默承诺要延续他对怒江的爱,这十年来,可以告慰江航的是:我们对怒江的爱没有停止。
说说鞋的事儿吧。去年五一的时候,我带着一群西泠印社的艺术家到怒江丙中洛支教,这些社员,平时都会到一些偏远的山区进行艺术传播,但到怒江这么偏远的地方还是头一回,经历了断路、塌方、徒步等各种艰难,我们最终完成了那次短暂的支教。
支教途中,我们也进行家访,看到当地的孩子基本都是汲着拖鞋或干脆赤脚。那一双双经过风吹日晒、山路崎岖折磨的脚,完全不符合他们的年龄。一位志愿者告诉我们:孩子们很少会有新鞋子,要么是外界捐赠的,要么就是一双鞋子传了一代又一代。外界捐赠的基本是统一尺码,小孩子正在长身体,这鞋,也就有一搭没一搭地穿着。
那一刻,看着他们的脚,我的相机镜头都不忍对焦。回来后,我把自己看到的一幕讲给身边的朋友听,大家都感触很多,觉得应该帮孩子们一把。我的这群朋友都是很善良的,我们经常在一起做些力所能及的慈善,我们去过甘南的四所学校献爱心、也给陕西蓝田江流沟小学换过课桌椅,我们还一起去过丽水、开化等地,做的事情其实微不足道,只想把一点小小的温暖带给孩子们。
因为个人的力量很微小,我们不可能帮助怒江州一万多名小学生,所以,通过云南青基会,我们联系上了一所学校,统计一下学校的人数,以及每个孩子的鞋码尺寸。刚开始预计帮助一所300人左右的学校,后来我们又多买了100双鞋子作备用。选鞋子比想象更费劲,不仅要舒服、合适,还要耐磨,经得起山路折腾,当然,也要好看,让孩子们喜欢。在“淘宝”上挑选了好多天,最后锁定了上海的“回力”牌。我不敢在淘宝网上买,就自己去了一趟上海,找了经销商批发。因为尺寸有近10种,而且又分男女,所以整个定货过程都蛮繁琐。最后托运还是通过了云南青基会,因为怒江那所学校不通快递,连邮包也送不到,由云南青基会的人分批运到山里去,这是一笔着实不小的费用。
关于这批鞋子的总费用,我是和朋友两个人一起承担的,所以呢,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如果要谢的话,只能说:我有一群好朋友。
(本文作者系杭州日报专刊中心主任助理周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