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城市人性美 激发社会“正能量”——杭报集团精心打造一批公益活动品牌
【阅读提示】
目前,杭报集团所属媒体常设的公益栏目、活动超过30个,每年组织的公益活动超过150场次。通过推广公益品牌,强化报道的责任意识,越来越多的公益报道、公益活动出现在杭报集团各媒体的版面上,成为传播“正能量”、激发社会向上力向善力,弘扬主流价值的一个重要平台;在传播杭州城市人文精神的同时,展示了一座培育“最美”现象城市的深厚底蕴。
3月18日,杭州日报收到了来自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古登乡交通希望小学的感谢信,对杭州日报记者周春燕组织募捐400双鞋的举动表示感谢。与此同时,杭州日报启动了“拯救民勤•绿色传递”第三季活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都市快报“免费午餐”活动的名单上又新增了4所学校2000名学生……越来越深入的公益报道、公益活动出现在版面上,成为杭报集团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载体。
目前,杭报集团所属媒体常设的公益栏目、活动超过30个,每年组织的公益活动超过150场次。
培育公益品牌,公益理念传播实现平台化
从简单的公益报道者,到公益活动的组织者,各媒体为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公益传播平台不懈努力。杭州日报“洒下滴滴汗水 带走缕缕书香”大型公益活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募集书籍的活动已经举办4期,共计募集图书5万余册,利用各界捐助建立爱心图书馆14座。都市快报“免费午餐”项目,自2011年起推出,持续开展了两年多,2013年起又在响水滩乡增加了4所偏远山区学校,2000多名孩子吃上了热气腾腾的免费午餐。都市快报针对“钱江源”衢州开化地区的公益系列活动,从2007年开始至今,每年不曾间断,2012年又策划了“大病医保慈善”活动,为当地约6万名0—16岁的乡村儿童筹集百万元善款,购买每人一份2013年全年的大病医疗保险。杭州网义工分会每年都策划系列性公益活动,2012年合计开展公益项目13项,组织活动82次,参与义工达到了6743人次。其中,外来务工子女夏令营活动从2005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每年年末,各媒体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推出的公益活动和报道,成为岁末杭城一抹温暖的亮色。2013年,杭州日报联合市文明办推出“红红火火过大年”主题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中,杭州日报向春节留杭的外来务工人员派发了1800张电影票。都市快报参与“‘安利之夜’2013 新年音乐会”筹备,并组织了一批外来务工子女免费参与音乐会。萧山日报每年在春节前开出“爱心班车”,为外来务工人员买票,帮他们回家,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9个年头。城乡导报与余杭区长运公司联合推出“温暖班车”公益活动已经连续举行两年。
各媒体还将公益理念植入媒体的日常策划活动,形成处处可公益,人人可参与的氛围。都市快报“快拍快拍网”举办年度快拍盛典时,在现场组织了“摄影名家大讲堂”,邀请荷赛奖评委王身敦开讲座,每人只需付一元钱就可以领取参与的门票一张,所有的门票收入都作为公益善款用于捐献。
体现媒体责任,唤醒全社会向善之心
公益的活力在于公众的参与。媒体掌握着一定的社会话语权,能够调动相应的社会资源,因此对倡导公益理念、传播慈善文化具有义不容辞的职责。集团各媒体不断创新公益形式,通过媒体与公众的互动,唤醒广大读者及公众向上向善之心;同时,进一步降低公益参与门槛,倡导个体投入少,又有实质性内容的微公益模式,调动公众和读者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杭州日报发起的新华字典总动员公益活动,呼吁广大爱心人士“少抽一包烟,少点一盘菜,少打一次车,省下24.9元,为云南怒江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捐一本字典”。最终,这项活动共募集到新华字典11254本。杭州日报“拯救民勤•绿色传递”活动,倡导省下1/5杯咖啡的钱(10元)来捐赠一棵梭梭树种在甘肃民勤地区的荒漠里。这一门槛,让众多市民踊跃捐款参与,第一年共计收到捐款12.37万元,第二年进一步增加到了16.54万元。今年,杭州日报又在《城市周刊》以大版面报道甘肃民勤地区荒漠化面临的严峻形势,志愿者年复一年种植梭梭绿化沙地的坚守。以及捐助行动对生态文明和环保意识的重要意义,短短10天,已经募集资金20余万元。
通过新媒体渠道,以全媒体播报形式,提升了与读者网友的互动,吸引他们参与,也放大了公益活动的传播效应。都市快报组织的“乡村儿童大病医保”慈善活动过程中,快报新浪官方微博“@都市快报”向200多万粉丝展示慈善拍卖会。通过都市快报旗下19楼网站同步推出了“献出你的爱心,拯救一个孩子”专题,读者可以随时浏览这次爱心拍卖的最新动态、活动相关新闻以及丰富的拍品信息,论坛与微博的运用,有效提升了活动的互动效果。
公益互动性同样体现在对公益需求的快速回应中,2012年,一位叫曾凡山的29岁年轻务工者,向杭州日报的“手拉手”公益平台发来电子邮件。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工,想借助杭州日报“手拉手”公益平台,办一场“妈妈之夜”晚会,送给全天下的妈妈。杭州日报迅速对这一提议作出了回应,征集节目、联系表演场地、选择主持人等,这场“妈妈之夜”的晚会在母亲节成功举办,不仅圆了一个外乡人的梦,更表达了所有子女对妈妈最质朴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