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体会感言 正文

 

【沈鑫】从电视人到报道员

 

    2012年7月,我从一名专职近三年民生报道的电视文字兼摄像记者,进入秀洲区委报道组的新闻宣传岗位工作。半年多来,在尝试由电视采编稿件到纸媒采编稿件的风格转变中,我一直在思考并实践:如何将电视“编导意识”融入到纸媒报道中去?

    在电视台时期,我曾有一位同事,她从报社记者转行到电视记者,最终熬了半年后,还是由于写稿风格的格格不入而离职,令人惋惜。我想,她一直没有学会的就是电视“编导意识”。与平面媒体报道不同,电视更加强调声画协调,文字与画面是相互配合、相互服务、相互补充的关系。因为平时报道需要兼顾许多方面,所以通常看似只有600字的电视文稿,其实花费的写稿时间往往比纸媒的1500字稿件还要长。

    从电视报道转为平面媒体报道的这半年,我发现双方各所有长,要取长补短,才能不断提高报道质量。首先在缺少了电视镜头那些丰富语言的情况下,如何把“电视画面”换一种形式来表达?几次报道后,我发现照片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取代形式,一组照片三至五张,可按时间、角度、景别的不同来进行组合。2012年 8月10日,在报道秀洲区王江泾镇大坝村女支书凌雅琴带头抗台的文稿中,我巧妙选取了她的 5个工作和生活场景,并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还原拍摄。同时在写稿中,增加了不少地点、语言、动作的描述,更具现场感和可读性。

    这是我将“编导意识”活用到平面媒体的第一个层次 ——变形,接下来要做到活用的第二个层次 ——延伸。电视镜头拍摄的弊端往往受制于场景的无法复原性,导致了很多优秀题材的流失,而平面媒体报道就可以通过设置特定主题将发生在不同时间维度的事件,纳入到同一稿件当中去。“编导意识”的延伸也同样适应于时政报道的文风转变,如会议报道,我们可选取与该会议精神契合的某一实例作为报道开篇,并加入具体的某一采访对象的看法,同时在文稿中可引用相关人员的一些精彩语录等。

 

来源: 浙江宣传 作者: 秀洲区委报道组 沈鑫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