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采访经历的时候,我正在芦山县电信大楼下的一顶四周没有围挡的帐篷里,余震不断,很冷。这个帐篷里有电有网,各路同行正在紧张地写稿发稿,电脑屏幕照亮一张张面无表情的脸,又脏又憔悴。满眼望去,一顶顶各种指挥部、临时点的帐篷和一排排各地官方的、民间的车辆,充斥着整条沿街道路——芦山县城从来没这么热闹过。
在这之前,我没半点空闲可以回顾过去几天的生活。现在想想,没洗澡、没换衣服、没吃到热饭、没躺着睡觉,这些都挺过来了,最受不了的不是采访,也不是搭不到车,而是发稿。我去过县公安局办公室、县林业局办公室、县人民医院仓库,那里都已经是危楼,人去楼空,就是因为那里还没断电,一个人偷偷摸进去。电的问题解决了,网络又是一个麻烦,尤其对于摄影记者来说。记得第一天我整理了20多张照片,一共压缩成5M,居然传了3个小时!时断时续,令人崩溃!现在这一问题总算解决了。
思绪再回到4月20日。地震发生后,我接到了采访任务,临走之前,主任傅拥军嘱咐我:“要关注人,不能影响到他们,要能够帮到他们,注意安全。”我和文字记者冯志刚、黄小星下午出发先到重庆,随后辗转到达成都,直奔收治地震伤员的医院,发回了第一张照片,接着又马不停蹄地赶往雅安。由于雅安至芦山道路全部封闭,我们只能徒步连夜赶路。
4月21日6点40分,我到达震中芦山县城。灾民们正从路边的临时窝棚里起床,他们刚刚度过了震后的第一夜。5岁男孩毛尚义,从震区思延乡草坪村被救护车送到芦山县人民医院,躺在担架上的他看上去很痛苦,但一直没有哭。这是我在医院见到送来的伤员中,最坚强的一个。
4月22日,我在芦山县城遇到了小梦润一家。见到小梦润的时候,她正趴在爸爸的肩上到处讨馒头吃。爸爸陈贵云说,家里条件本来就不好,房子又被震塌了,真是雪上加霜。灾后第三天了,他们一家还没有帐篷。我也帮着他们一起找,遇到了老张,他的帐篷里还能住人,就让小梦润一家赶紧住进来。稿子第二天见报后,听说很多读者关心小梦润一家,都想帮帮他们。快拍快拍网立即启动了照片义卖公益活动,读者、网友纷纷响应。在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得知已经筹集了一万多元。我会把这笔爱心善款交到小梦润一家手中,并持续关注他们。
4月23日,我见到了在大雨里指挥村民搬运救灾物资的杨成惠,她是龙门乡隆兴村村委会主任,40岁的刚烈女子。震后三天只睡了5个小时,嗓子也喊哑了,连自己的儿子都没空管,就扑在了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我跟拍了她一整天,只有在中午吃方便面的时候才坐下一会儿,心里由衷地敬佩这样的基层干部。
4月24日,我跟着5个来自成都的“90后”志愿者,来到天全县老场乡六城村。老场乡的情况很紧急,9个村近万人断水断电,关注的人很少,是一个被外界遗忘的地方。村支书杨本昌请求我把他们的困难告诉更多人,我发了微博,很多人转发关注,一些民间救灾组织联系我,希望第一时间直接援助他们。
地震已经过去了110个小时,很多媒体已经离开灾区,我的几个同事也已撤回成都,准备回杭。我还在纠结今晚该在哪里过夜,明天该去哪里采访。希望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