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体会感言 正文

 

非事发地媒体如何报道地震灾难新闻

 

    “4•20地震”发生后,杭州日报派出我和杭州湾新闻中心的首席记者陈炜作为搭档,前往灾区一线采访报道。

    时隔五年,灾难新闻的报道变化

    当我们一行抵达此次地震的核心区后,发现这次地震与当年的“5•12”大地震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一是从地震本身来说,“4•20”地震的震级小于“5•12”地震,所以造成的破坏也相对较小。尤其是伤亡人数,与“5•12”大地震不可同日而语。从这个角度而言,救援相对较少,相关线索题材也不易找到。我们在震后第二天探访震中时就发现,每个村的平均死亡人数在2到5人左右,而受伤的人基本已经被村民自救或被部队官兵救出。

    为数不多的村民自救感人故事、官兵抢救伤病员故事,几乎已经被迅速抵达的当地媒体做透。

    二是从当地受灾群众的心态来说,几个受损严重的乡镇,房子几乎全部倒塌。但由于有“5•12”大地震的“前车之鉴”,在伤亡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灾区群众心态较为平缓乐观,抱着“大家都一样”的态度,反正政府也会援建,所以很少碰到灾区群众气氛凝重的场面。

    三是从媒体格局来说。当年,杭报集团是通过杭州网的手机报,向杭州市民发出了消息快报。而今天,微博、微信成为发布消息的最快捷最主流渠道。平面媒体报道要出彩,需要非常周密的策划安排。

    故事仍然是我们的主打

    由于微博的盛行,动态消息已经变得一文不值。新华社、人民网等官方微博都会在最短时间内发布死亡人数、救援情况、地质灾害等权威消息,这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但人心向善、万众一心、大爱至上的传统品格不变。

    对传统媒体而言,发掘灾难中人性的最深处,是我们擅长的。

    以21日当日的采访为例,我们发现芦山人或者说四川人,有着乐观的天性,即使面对大灾大难也不怨天尤人。采访时,遇上一家五世同堂的百岁老人家庭。通过对上至104岁老人、下至17岁重孙女的震后生活描写,报道充分反应出他们临危不乱、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104岁老人劫后余生,不愿意离开自己呆了几十年的四合院,死守院子外面;17岁重孙女,自家房子倒了,但却坚持跟随空军部队做志愿者,帮助更偏远乡村救援;全家人把仅存几天的粮食,拿出来一定要请采访报道的记者吃顿晚饭,尝一下腊肉。

    23日,得知芦山县城通往太平镇的道路已经打通,我决定探访还未涉足过的这个重灾乡镇。在该镇的部队医疗队里,记者获知了一位产妇跋涉十多公里山路,来这里分娩。通过文图摄影报道和细节特写的方式,记录了在灾区帐篷里新生命降临的全过程,这种温暖预示着新生的力量和希望。

    这是一次对全媒体记者的大考验

    这次地震报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新媒体已成为全国人民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

    在地震前线,与我们抱有相同想法的媒体不在少数。

    抛开传统中央媒体重点打造的微博不说,事发地媒体华西都市报,要求所有前线记者采访到任何动态消息、救援故事等,都要以最快速度发布到微博上,并由官方微博推送。独家(最早发布的)微博、优秀微博均有相应考核奖励。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还派出一辆3G卫星直播车(非常类似于杭州日报的新闻直播车),供集团旗下全部新媒体在前线使用,这是我在灾区看到的唯一一辆纸媒新闻直播车。

    杭州日报一直致力于打造全媒体实时发布平台,推动融媒体发展,又恰逢实时新闻频道升级改版不到一个月。面对这样的重大灾难报道,作为全媒体记者,自然不能放弃全媒体平台的运营。

    杭报在线实时频道在前方记者出发后,就立即建立新闻专题,并制作记者每日采访地图。

    我和陈炜两人每天分头行动,对当地的天气、交通、救援总体进展等先进行微博(微信、电话连线)报道;在采访过程中,对每个有细节的新闻故事进行口头播报,由实时新闻值班编辑整理后及时发布到官方微博上(@杭州日报、@杭州in新闻 、@杭州日报_城市通),并同时制作实时新闻,发布到杭报在线专题页面上。

    其中,《记者见证芦山灾区帐篷内诞生的首个婴儿》等新闻故事,在新浪微博的各个官方微博上和实时新闻上反响强烈,阅读和点击率较高。

 

来源: 浙江省记协 作者: 杭州日报城市新闻中心 黄洪连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