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体会感言 正文

 

关于芦山地震现场报道的几点思考

 

    从4月20日晚上抵达成都,陆续发回现场报道,到4月25日下午从地震灾区撤离,报道结束,我在灾区一共待了6天5夜。

    6天5夜采访,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有一些关于报道中得与失的总结和反思。

    克服困难 快速形成战斗力

    到达成都时,已经是20日晚上11点。此时,我们得到了确切的消息,从成都到雅安再到芦山的道路被救援车辆完全堵死,没有车辆可以在当天晚上顺利到达芦山县城。因此,我们并未在当天晚上盲目向芦山进发,而是一方面将路上了解到的信息发回报社,一方面抓紧时间,在成都连夜完成了领取采访证等最后的准备。

    果然,这样一来,我们反而比当天急匆匆赶往灾区的同城媒体要先到达芦山。由于领取了灾区采访的通行证,第二天早上7点多,我们顺利包车到达了雅安市区。然后,搭上了唯一允许在雅安和芦山之间通行的120救护车,于21日早上8点顺利达到目的地。

    到达芦山县城后,除了采访本身,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生存下来。直到将21日采访的稿件发回报社后,我们才腾出了精力开始寻找落脚点。此时,已经22日的凌晨1点。幸好,我利用曾经在华西都市报工作和参加过多个国内重大事件报道所积累下的人脉,找到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同事和同行虽然也没能力接纳我们,但从他们提供的信息中,我们找到了贵州救援队的队员,并说服他们同意在帐篷里腾出点地方,让我们临时度过一晚。

    水、食物、住宿、寻找电源和网络,这是每天采访后遇到的最大问题。但最终,我们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4月23日,一天的大雨,我们在没有任何遮挡的情况下采访,被雨水淋了个湿透。第二天,又披上湿漉漉的衣服出去采访,直到中午太阳出来,才算将身上的衣服烘干。

    在地震灾难这类环境中采访,考验记者的,不仅仅是抓写新闻的能力,而是包括迅速适应环境等在内的综合作战能力。只有让自己尽快适应环境,才能保障顺利地完成报道任务。

    明确思路 如何体现自身价值

    “雅安你好。我们从杭州来,奔赴千里之遥,连夜挺进灾区,为的就是能够看一看,你受了什么样的伤,又需要怎样的关怀。雅安放心。我们会用手中的笔和相机,向外界传递你们的需要,同时也记录你们的坚强。”这句话摘自我在最后一天报道中所写的记者手记,也是我对整个报道思路的总结。

    克服了在灾区生存的难题后,另一项重要的事情就是确定报道思路。

    因为有汶川、玉树地震的采访经验,到达芦山县城后,我并没有让自己和队友黄洪连贸然再向更远的灾区宝兴县挺进。而是短暂地停留了下来,了解整个地震灾区的情况,冷静思考分析。很快,我们基本上掌握了灾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已经不是人员的搜救,而是水和食物。

    21日中午,我们在芦山县城得到了第一个有用的消息:震中龙门乡五星村几百个村民地震后一天一夜没有吃过任何东西。我们立即通过四方联系,在四川交警总队和雅安邮储银行的帮助下,为他们送去了两车物资。

    我们在灾区的第一篇重点稿件——《本报记者到达震中龙门乡,为受灾群众送去第一口水和干粮,缺水、缺粮、缺帐篷,在整个灾区非常普遍》,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杭州日报也成了第一个报道五星村缺乏物资的纸媒。更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这个消息随后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到了4月22日,全国各地的媒体蜂拥前往五星村,甚至包括李承鹏在内的一些名人还专门组织队伍将物资送进五星村。

    每天晚上,完成了当天的报道任务后,我都会先将第二天采访的思路理清楚,然后向值班编委汇报,得到肯定答复后,再于第二天一早分摊任务,然后分头行动。

    5天的连续报道,我们没有追求“徒步几小时,挺进重灾区”等刺激眼球的概念,而是选择冷静思考,一直坚持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做人、做事、做对灾区实实在在有用的新闻。

    《一户灾区家庭雨中一天一夜》用了大量的细节故事,将灾区群众缺乏帐篷的迫切需求细致地表达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果然,第二天,通过在灾区临时组建的媒体联盟的扩散,为报道的村庄引来了20多顶帐篷。

    总结得失 采访中的不足之处

    尽管我们大致上按照自己的思路完成了芦山地震的报道,但整组报道还是留下了诸多的遗憾。遗憾之一:浙江和杭州的元素体现得太少,只是陆续做了一些较小的内容和故事。直到最后一天,我联系上了浙江温州的志愿者队伍,才由黄洪连完成了一篇他们的故事新闻。

    遗憾之二:没有找到比较突出的人物故事。在芦山灾区,涌现了很多感人的事迹,但因为采访力量辐射范围有限等因素,我们的报道没有多抓这样的故事,导致整组报道的可读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我们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避免以后在其他的报道中重复出现。

 

来源: 浙江省记协 作者: 杭州日报杭州湾新闻中心 陈炜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