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杭报集团又一次主动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不仅派出了精兵强将深入前方实地采访,也排出了后方强大的编辑阵容紧密配合;特派记者不仅记录了抗震救灾的动人场景,也作为赈灾志愿者为灾区排忧解难;纸媒不仅以力透纸背的笔墨展示人文情怀,其背后实时更新的网络团队也以其专业精神为网友提供关注灾区和奉献爱心的平台。另外,看看我们从灾区采访回来的记者的一线感悟与反思。
杭州日报:报网互动 前后方紧密配合直击救灾现场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杭州日报采编人员迅速组织起来,推出“4•20芦山地震特别报道”,全方位记录并报道广大军民抗震救灾的行动,第一时间传递了灾情以及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
抗灾报道重点突出,有序推进 地震发生后,杭州日报立即行动起来,在第一时间部署抗震救灾报道工作。
震后第二天,杭州日报头版以突破常规的编排方法,整版报道了地震的动态消息、伤亡人数,并及时报道了杭州对口支援的青川受地震影响的情况,以及日报记者第一时间赶赴雅安灾区的消息。二版要闻突出了中央领导人的重要指示,以及灾情的动态报道,充分发挥了党报权威、公信力强的优势。
22日起,余震、伤亡、救援、特派记者亲历……各方面的消息纷至沓来,日报“4•20”芦山地震特别报道专版,短短5天时间推出6个专版以及十多篇高质量的独家报道,用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声音,及时传达了党和政府声音、抗震救灾进展以及社会各界捐赠情况,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正确的舆论支持。
记者奔赴一线,直击灾区 地震发生后,日报特派记者陈炜和黄洪连立即奔赴灾区,纪录下抗震救灾的场景。后方编辑精心编辑,第一时间刊发记者近10篇图文并茂的独家报道:《为受灾群众送去第一口水和干粮》、《104岁高龄老人的五世同堂震后生活》、《宝盛乡生命通道昨天中午抢通》、《本报记者亲历“黄金救援72小时”》、《新的生命,孕育新的希望》、《浙江民间救援队绕路翻山送物资》、《震区印象•希望》等,文字细腻深情,图片写实动情,在此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形成了日报的独家报道风格。
关注杭州救灾身影,驰援灾区 地震发生当天,杭州消防支队、浙江卫生厅等相关救援人员就即刻集结,奔赴四川抗灾抢险。日报编辑整合报道了多部门的消息,采写了《驰援灾区,我们在路上》、《杭州民间救援队已向灾区出发了》、《浙江省地震局应急队抵达芦山县城》等一系列稿件。地震次日,头版显著位置还刊登了《市委市政府致电雅安市委市政府深切慰问地震灾区人民群众》、《杭州社会各界向灾区踊跃捐款捐物》等稿件,报道了杭州企业家在抗震救灾中的“大动作”,并配发了《大美杭州 大爱杭州》的评论员文章,展现了杭州人民与四川受灾群众同舟共济的感人场景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