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浙江速递 正文

 

都市周报尽力留住城市的万种风情

 

留住手艺 留住历史

都市周报尽力留住城市的万种风情

    走出杭州,觅失落的工匠

    新年开始后,都市周报的“浮世绘”栏目更名为“风物志”,但本质上还是延续了之前的风格,以寻访工匠为主。

    2012年,周报记者几乎采遍了杭州本地所有工艺的传承人,这些工匠的技艺虽令人惊叹,但另一个让人不安的事实是,大多数工艺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逐渐走向消亡的边缘。可是,它们是多么丰富,多么有意思,多么值得用文字与图片的形式为它们做一份留存。所以,在寻遍杭州本地的工匠后,周报决定拓展边界,在全省范围内寻找。

    很多工匠都深藏于各地农村,过着与现代生活稍有背离的生活。联系约访很艰难,需要辗转多人才能找到联系方式,有些匠人甚至连手机都没有。三月份本来想做桐乡的濮绸技艺,问遍了相关人士,得到的回复都是:“可惜现在已经没人做了。”最后只能无奈地放弃了这个选题。

    但更多的工匠被发掘出来了。三月份刊出的三位工匠的采访,分别是从事泥金彩漆、双林绫绢与金银彩绣的。这三项技艺都曾在历史上红极一时,技艺水准也相当了得,但现状都不容乐观:泥金彩漆的传承人至今在花自己的钱做泥金彩漆,只为保存这项技艺;双林镇上绫绢厂不少,但全都用上了机械设备,传统工具很难寻觅;而金银彩绣的传承人已年近八十,谁来继承他的衣钵?

    几个月前,日本作家盐野米松的《留住手艺》来到了中国。这本书记录了日本最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千百年来,用自己的双手编织布匹,打造器具。一件件精致美好的物体,全部来自那双手。书中有位竹编手艺人说,“我们是靠手来记忆的”。

    坦率讲,我们觉得浙江省的工匠技艺绝不输日本人,创造出的物品种类也更丰富。若有一天将所有关于工匠的寻访集结成册,一定会比《留住手艺》更精彩。

    再过五年、十年,也许更多的技艺只能在博物馆找到了,但我们至少要尽力让记忆留存。周报会继续行走,继续发现,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值得尊敬的匠心与匠艺,以及那些曾经另人惊叹的生活痕迹。

    人物志,越深入越有趣

    在这个被形形色色的宏大人事所遮蔽的城市,我们触摸到了具体的、特别的、与杭州相互印证、相携而行的人物个体,将他们以故事的形式完全真实地呈现给周报读者,最大限度地撕去想象和误读。都市周报新版面“人物志”可以是陈述,可以是描写,可以是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言语,但绝不是塑造。

    A叠“人物志”一般为7-9个版的报道量,以这么大篇幅去做人物个体的报道,在杭州乃至浙江省内的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中也属罕见。前后期的工作量都是巨大的。

    《跳舞,就像我们为什么活着》,是改版后的“人物志”选题。李伟淳16岁时师从台湾现代舞大师游好彦;18岁时,考入了林怀民的云门舞集;2005年,加入汉唐乐府,成为特邀舞者,三年后,随着汉唐去北京,在故宫表演舞剧《洛神赋》,担任水神川后的独舞。 2010年初,他来到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担任舞蹈老师,并受茅威涛邀请为小百花越剧团编舞。

    李伟淳来自宝岛台湾,去年初辞去了在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舞蹈老师职位,专心准备今年5月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博士学位答辩。确定选题时恰逢年关,李伟淳身在高雄老家。几经辗转,终于通过友人联系上他。约得早不如约得巧,元宵之后李伟淳就要回到杭州继续潜心博士论文,半个月后再启程北上。

    这期采访最大的困难不在人物本身的报道,而是Crossover跨界版面,拟定受访对象的时候就顾虑能否全部完成。叶锦添、董阳孜、茅威涛等大腕平时都忙得分身乏术,联系上他们谈何容易。李伟淳本人非常积极,帮助我们与这些名人名家取得联系,并配合我们完成采访内容。在记者、摄影与受访者的共同努力下,该期“人物志”报道顺利完成,并获得了李伟淳本人、报社领导及大众读者的各方肯定。

    四月的“人物志”确定选题中,有Facebook第二个中国籍工程师、第一位研发经理王淮,尝编世界美食、行走于全球各厨艺大赛之间的饕餮者祝伟章,及尺八“明暗对山流”流派的第四代传人、“中国笛王”赵松庭唯一关门弟子塚本竹仙。还有不计其数的杭州奇人等着我们去发现,去记录。

 

来源: 浙江省记协 作者: 编辑: 刘卓文